|
|
身上插满导管、丧失肢体功能、意识微弱……在圣德老年护理院的特殊病房中,有这样一群老人,因为突发重症而处在弥留之际,除了药物和现代化的理疗设备,24小时在老人身边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工成了老人们生命的“守护神”。虽然上千次的呼唤有时只能换来眼皮的一次微微颤动,但是护理工王忠芹却表示,干这份工作她“辛苦并快乐着”。 上午8时 “鼻饲”喂餐 记者昨天上午8时赶 上午10时 扣背按摩 给老人喂完餐,王忠芹先是洗刷餐具,然后坐在床边和老人“聊天”。尽管这种“聊天”没有应答,但王忠芹并不应付,在不间断说话的同时仔细注意老人的反应。“聊天”后她开始给老人扣背按摩、活动四肢,记录各种生命体征。在这个过程中,王忠琴还不时用手背试试老人的被褥和枕巾,发现枕巾有些潮湿,她立刻为老人换上新枕巾。“这些工作都是两个小时一次,夜里也不例外,一日三餐只能插空吃。”王忠芹说。记者查看王忠芹的工作日程表发现,从早晨8时开始,到晚上6时45分工作结束,除了两个小时一次的常规护理,还有11项各时段的主要工作,这些工作的要求都非常细致,其中老人身边的暖水瓶要时刻保证有大半瓶开水不说,水温还不能超过70摄氏度,这些繁琐的工作让护理员一天下来基本坐不下。 中午12时 用双手帮老人排便 喂老人“吃”第三顿饭后,王忠芹为老人更换尿袋、换洗尿布,这时老人有了排便迹象,“老人长时间躺着,容易便秘。”王忠芹二话不说,戴上薄薄的透明塑料手套,开始一点点地为老人清便,刺鼻的气味非常顶人,站在床边的老人家属看了悄悄扭头离开病房,但是王忠芹毫不在意,她用了20多分钟帮老人排净大便,然后端着便盆走出病房。守在病房门口的老人家属有些不好意思,上来要接便盆,被王忠芹笑着拒绝了,然后王忠芹到卫生间中洗刷便盆又回到老人身边。“很多爱干净的家属都做不了这个,这项工作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做,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王忠芹笑着说。 下午2时 想要弥补“心中遗憾” 记者了解到,目前这家护理院照料危重老人的护理员有四十多人,而有这样需求的老人却很多,护理院一直在“招兵买马”,虽然工资待遇在同行业算中上游,但愿意干这活的人却不多。“照顾普通老人的护理员好找,愿意照顾这些危重老人的护理员不多,很多人干了一天就不干了,主要是嫌工作太累。”护理院的罗院长介绍。 护理工作这么辛苦,王忠芹为什么能坚持下来?“我老家在吉林省,前几年我随女儿来到了青岛。我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母亲病重期间我曾经回家探望过两次,但因种种原因没能陪在母亲身边照料,不料去年春节前母亲突然去世,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我就把对母亲的愧疚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尽自己所能让这些患重症的老人们生活得好些。”王忠芹说。 下午4时 八旬患者喊她闺女 在自己照顾的老人做理疗间隙,王忠芹来到隔壁病房看望曾照料过的81岁老人祖奶奶。“我闺女来了!”躺在床上的祖奶奶一看到王忠芹,立即高兴地喊起来。 据祖奶奶的女儿徐女士介绍,今年4月祖奶奶曾患过脑出血,度过危险期后来到这家护理院。当时祖奶奶没有任何意识,要靠鼻饲维持,但在护理院经过王忠芹和医生们的精心护理,祖奶奶竟然奇迹般醒了过来,现在不但能说话,双手也逐渐恢复功能。“我们家属受不了的累,王忠芹王师傅她们都能受,母亲醒了以后很感动,见了王师傅就喊闺女。”徐女士说。 王忠芹告诉记者,最让她们感到欣慰的就是那些危重老人能在她们的照料下能够再次睁开双眼。“每当有这样的‘奇迹’发生,我们就会第一时间告诉其他同事,这样大家的干劲就更足了。”王忠芹介绍说。因为她悉心照料老人,所以不管最终老人是安详去世,还是奇迹般地康复,老人的家属都会和王忠芹成为朋友。在护理院走廊上,挂着一幅《松鹤延年》的十字绣,王忠芹介绍,这就是老人家属送来的感谢礼物。 傍晚6时 特殊振动为夜班准备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王忠芹的手机每半小时就有次提示音,“这是夜班工作的闹铃。我们照料的都是没有自主意识的危重老人,所以老人们需要24小时监护,晚上工作一点都不比白天轻松。因为一夜不能睡觉,所以为老人们做完护理后,同一病房的护工会交替趴在床边休息,因为害怕睡着,王忠芹和同事们都将手机调成每半小时提示一次。 有种东西比钱更重要 护理院的工作很辛苦,王忠芹平日休息时一般不外出,要么帮着女儿带外孙,要么睡觉养精神。“儿子退伍后在河北工作,每月收入也不多,他快要成家了,我希望多攒些钱给儿子娶媳妇用。”王忠芹说,儿子结婚后她会继续从事护理工作,直到自己干不动为止,因为这份工作中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让她愿意一直坚持着。(记者 王寿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