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阅读提示】 她一心谋发展,带着贫穷的乡亲修路造桥,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她真情系百姓,身患重病之时想的还是村里的事,“百姓满意就好”是她的遗言。她是张雅琴,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已故党总支书记。 一座石桥,跨过村里的南河,一头是小桥流水的新村,一头是厂房林立的工业区。 10年前,她与乡亲们一起造了这座桥,从此带领这个落后村迈向现代化。 张雅琴,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已故党总支书记,一个辛劳的“架桥人”。 创业—— “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 10年前,南河上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小桥,那时的村子还叫木桥村。63岁的村民范琴芳回忆说:“那时候落后得很,村不像村、路没有路,一个企业也没有!” 2000年7月1日,时年45岁的张雅琴走马上任木桥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木桥村,通往外界的,只有那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桥,又窄又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而周边大多数村早已在万元左右;集体更穷,村里账上不但没钱,还给张雅琴留下28万元的欠债。 张雅琴明白木桥村的出路,一上任就四处引进工业项目。本村一个叫崔洪昌的能人在外办汽配厂,听说他准备开办新厂,张雅琴急忙登门拜访。一次、两次……由于崔洪昌早出晚归,张雅琴扑空了七八次。一天早上7点多,张雅琴终于在崔洪昌家门口“堵”到了这位能人。 一听到在木桥投资办厂,崔洪昌一笑而过,“没桥没路,咋能办厂啊?”“我把路修好,桥造好,你答应回来投资行不行?”张雅琴态度诚恳。 张雅琴迅速行动起来,村里一穷二白,她就到处筹集捐款,自己一家带头捐了8000元。 造桥时,为节约成本,张雅琴带着一班村干部在工地上义务劳动。当年的妇女主任姚步云记忆犹新:为节约材料,张雅琴带着村干部到周围毁弃的房舍挑废砖,扁担咯吱咯吱响,汗水湿透了衣衫;为抢进度,寒冬腊月,河水冰冷,张雅琴挽起裤腿“扑通”跳进河里,带头挖起了土方…… 桥建好了,崔洪昌找上门来,“有张书记在,我没什么可顾虑的!” 为了给村集体增加积累,2002年,张雅琴成立了一支村干部园林绿化队,劳动是义务,收入全归集体。“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张雅琴说。 开发区的香樟、丹阳师范的竹子……张雅琴带着村干部绿化队转战丹阳各地。承揽天工集团绿化工程时,张雅琴的肩周炎犯了,一只胳膊抬不起来。为不影响工作,她服了过量药物,没想到一条腿却不听使唤了。 烈日下,张雅琴头戴草帽、肩搭毛巾、挥汗如雨。“她拖着一条腿,硬是坚持和我们一起把绿化工程做完,还对我们开玩笑说大家晒成‘煤炭部长’!”当年的村会计、如今的金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建芬含泪回忆。 发展—— “不能再错过发展的机遇了” 木桥的南岸,依次排开建有3座楼:百乐楼、千禧楼、万安楼。一楼是商铺,上面是住户。 这3座楼,是张雅琴为壮大集体经济而建的。楼刚盖好时,村里没人买,张雅琴就动员丈夫陆荣华带头买。她又找到崔洪昌寻求支持,崔洪昌一下买了好几套。商铺陆续卖了出去,木桥村开始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 张雅琴还在不断招商,邻村闸桥在外办汽车灯具厂的郭志强,成了她下一个引资对象。又是几次上门,张雅琴以她的诚恳感动了郭志强。有了崔洪昌、郭志强的带动,木桥村很快引进了十余家规模企业,如今年销售收入基本都在亿元以上。 乘势而起,张雅琴决定由村集体投资建起一个工业园,吸引小企业入园为大企业做配套。于是,紧挨着3座楼,南河边又建起了一个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园,共有标准厂房300多间。这样,不仅解决了400多名村民的就业,村集体每年还可以收取租金180万元。 2007年,村里通过合资形式,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物流中心。建成之初,生意清淡,村里人看到张雅琴每晚都要跑去查看。昏黄的路灯下,她边看边思考,单薄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很长……后来,经过多方调研、求教,村里投资在物流中心建设招待所、饭店等配套设施。功能完善了,物流中心顾客盈门,168间商铺被承租一空,每年村里可收租金160多万元。 张雅琴以近乎奔跑的速度不断向前:“上世纪90年代我们错过了一轮发展机遇,落在了后面,现在我们不能再错过发展的机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