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即墨新闻网 > 正文

即墨:让“创城”成永久性工程

来源:大众日报 2011-07-30 19:03:35
    本报记者 张忠德 宋 弢

本报通讯员 王 刚 孙莎莎

2009年,即墨启动新一轮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以提升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为突破口,抓管理提品质,抓建设塑形象,短短三年,城市“软”“硬”件大变。

“从几年的实践看,创城,已成为即墨城市形象提升和竞争力增强的动力之源。”即墨市委书记郑明辉说。

这些年,即墨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县第17位,但城市管理几年前却还沿用农村式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体制的调整,成为即墨“创城”的必修课。三年来,他们逐步完善“属地管理、责权明晰、协调顺畅、运转高效、配合联动、快速反应”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特别是属地管理,街道办成为管理主体,责任明晰了,推诿扯皮消失了。环秀街道办事处环卫所副所长唐仙芝对此深有体会:“以前管的部门很多,但谁也落实不到实处。实施办事处属地管理后,很快就实现了精细化。我们建立了门前五包制度,具体到每个门头房,街道配了1000多个垃圾筒,每户一个,我们组成四人一组的督察组每天检查。现在别看每个门头都人来人往的,但街面基本上能做到干干净净。”

没有城市形象和功能的大提升,“创城”就是空喊口号。以“创城”为总抓手,即墨制定了“城市建设与管理三年攻坚计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城市“硬件”建设进入前所未有的“井喷”状态。市城建局局长孙建玺告诉记者:“借力"创城",50多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详细规划覆盖率已经达到98.5%。整个城区规划了460个高层建筑,建设了涉及投资180多亿元的一批市级重点城市建设工程。”其中,重点实施的总投资84亿元的宝龙城市广场、德馨大厦、世贸大厦、金融大厦等“十大城市标志性工程”,都是三四十层的摩天大楼,即墨城区无高楼的尴尬得以改写。

由于历史原因,即墨市区公共文化设施欠账很多。偌大一个即墨县城竟没有博物馆,唯一的图书馆也接近危房。“创城”,为补上公共文化设施欠账提供了契机:2010年,投资4700多万元建成全省县级市一流、被文化部授予“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新图书馆,藏书20多万册,目前累计接待读者超过26万余人次;今年4月15日,又开工建设了总投资2.5亿元的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和书城综合项目。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年“创城”,现在到了冲刺阶段,但即墨市民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真不希望这次能"创"上。”这是因为,在“创城”中尝到甜头的市民,担心“创城”后,城市建设和管理又回到老样子。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创城”伊始,即墨就将建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作为基本要求实施。即墨通过实行“三个纳入”,

大力强化“创城”考核奖惩机制,即把“创城”工作纳入对全市各级各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评价体系、纳入对干部的选拔使用。他们将“创城”测评体系细化为300多项工作,逐一分解到100多个责任单位,实现了“创建主体明晰化”“目标责任具体化”。加大考核权重,从全市目标绩效考核100分的分值中,拿出12分对各部门、单位考核,强化绩效考核导向。实施“创城”工作“每周督查考核通报、每月调度会议、双月模拟测评、季度联席会议、半年市委常委会议”的运行机制,完善常态化创建工作运行机制。

为了确保“创城”成果的长久性,今年3月,即墨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关于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秩序管理、市容卫生环境管理等14项长效机制,明确规定各项机制的牵头单位、配合单位和属地管理单位,责任落实到人。

“这一措施,本身就意味着"创城"已成为永不竣工的永久性工程。”即墨市市长张德平说。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从小事做起为党旗添彩
下一篇:

即墨:以民为本务实创建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