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夏之交,墨水河畔的大街小巷,一股股文明城市创建的热潮处处涌动着。在这万物竞荣的时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已随时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强有力的、文明花开的律动。是的,对于这座千年古城来说,文明创建带来的不仅是声势和热情,更是探寻和思索,怎样让文明真正成为城市成长脉搏的动力、引领城市一路前行?即墨人为之付诸于大量辛勤的扎实行动中……
让“文明创建”成为全民追求 2009年7月,随着即墨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召开,一场全市动员、全民参与的创建文明城市的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创建文明城市,不仅是一座城市品牌的争夺之路,更是一座文明城市的思考之路、探寻之路和持续发展之路,”即墨市委书记郑明辉作了这样的阐述。 在即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被列为该市的“一把手”工程,建立起一套强有力的运行机制。市委书记作为市文明委主任对“创城”工作亲自抓,带头抓。以市委副书记为总召集人、相关副市级领导为副总召集人的创城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随即设立,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创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副市级以上领导责任“包干”,把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对市级领导班子的考核,实行“创城”工作领导干部“问责制”,各镇、街道和市直各部门、单位也迅速成立了由“一把手”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贯通、组织有力的创建领导体制,建立起“周督查、月调度、双月模拟测评、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创城”工作运行机制。 在视察即墨市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时,对于该市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高点定位、高度重视,省文明办常务副主任王红勇这样评价: “领导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变化成效前所未有!” 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每一名副市级领导干部,再到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该市各级领导干部对于创城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该市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成效。 从今年4月起,该市14名市级领导和创城主要部门、单位责任人依次走进直播间,与广大市民面对面交流。介绍“创城”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措施,听取市民的意见建议,解答市民的问题,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今年以来,该市通过“创城曝光台”曝光181次,督促解决问题179个。 “人人献出一份爱,人人承担一分责,人人分享一份果,”这一指导思想和理念,彰显出即墨创建文明城市的一大特色--与文明同行,每个市民都是主人公,要通过不遗余力的发动和引导,让民众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 提升品位 打造和谐宜居新城市 “即墨的变化真大,好多地级大城市都不如即墨,”在即墨经商的赵远军说。 即墨的变迁看得见,摸得着。即墨文化广场所在的西部城区地块,可谓是“寸土寸金”。就在这样一个黄金地段,即墨市却舍弃巨大开发收益,投入2.8亿多元规划建设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书城等五大文化场馆,总建筑面积约6.65万平方米,这在全省的县级市都不多见。 “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一方面要有‘真金白银’的大投入,通过高起点的建设管理来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另一方面,要利用高水平的设施环境中发动群众,让市民在广泛参与中提升文明素质,”即墨市委书记郑明辉说。 着力打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该市以创建省级文明市为总抓手,制定并实施了“城市建设与管理三年攻坚计划”,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编制了城市中心区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等10余项专项规划,180多亿元巨额资金投入“硬件”建设,打造起宝龙城市广场、德馨大厦、世贸大厦等“十大城市标志性建筑”,改造提升城区三大出入口,对蓝鳌路等多条重点路段进行大修或“美容”整修,配套建设了供热、供气、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体、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 该市还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累计投资3.7亿元,建成了4个达一级标准的污水处理厂,污水总处理能力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固体废物处理率均达100%,总面积78平方公的鳌山湾森林公园和马山休闲公园,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市近郊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在青岛十二区市中率先通过了省级生态城市技术核查,成功创建为省级节水型城市。 “城市越来越美了!”在城市居民发出感慨的同时,即墨农村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走进移风店镇上泊村,满眼皆是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村庄街道整修一新、房屋统一粉刷、墙壁画满具有教育意义漫画、大型沼气站让500多户村民全部用上清洁能源、新栽植的2000多株树木环绕点缀村庄…… 将村容村貌建设作为突破口,该市斥资3亿多元在青岛市率先启动了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活动,着力实施村容整洁、造林绿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范村庄畜禽养殖“四大工程”。在打造硬环境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村道德。一个月的时间,该市就已经完成了1743座村庄垃圾中转站的选址,450个重点建设村庄的围村林和进村路两侧绿化规划工作,清运垃圾560立方米,栽植围村林乔木9万余株,走在了全省乡村文明建设工作的前面。到今年年底,该市将建成3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150个生态文明建设先进村。 以民为本 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创建文明城市的本质在于创造和谐社会,核心是“人”。衡量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是老百姓的满意度,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感到幸福,才能证明创建是成功的。这也正是即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项宗旨,基于此,该市创建工作彰显出浓厚的民本色彩。为了打造无障碍发展环境,真正实现便民,该市把原来的行政服务大厅改建为市民大厅,入驻部门由20个增加到54个,服务事项由163个增加到477个,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通过精简合并以及流程再造,使即办件由52项增加到79项,优化取消事项5项,实行一审一核制的事项占到所有事项占65.6%,共减少办理时限1547个工作日。运行四个月,市民大厅就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18.1万件,相当于上一年全年办理总量的4倍。 市民大厅的建设与服务是该市民生建设的一个缩影。连续三年,即墨市新增财力的七成都用于民生。今年,该市又安排43亿元,重点抓好为民要办的12件实事和53项重点建设工程。这些实事和工程中,既包括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也包括深化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和缓解群众住房难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从“新农保”到如今全民“老有所养”,即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累计向16.9万群众发放养老金1.87亿元,实现了农民由“种地不交税”到“养老不发愁”的历史性变革。在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纳入养老保险的范畴之后,即墨又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最高支付金额提高至15.3万元。率先试点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平均降价58%,减轻群众负担3500多万元。 房价的不断上涨曾让市民,特别是许多住房困难户愁眉不展。经过三年的摸索实践,即墨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8处共计43.8万平方米的农民经济适用房,可满足4500户农村群众的住房需求;首期4.6万平方米的城镇经济适用房,价格仅为商品房价格的一半,解决了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8000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周转过渡房;8万平方米的限价商品房,让部分工薪阶层摆脱了住房难困境;针对部分农村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和农村贫困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住房条件较差的问题,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并通过发放廉租住房补贴的形式,继续扩大了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未来三年,即墨市将解决约1720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20平方米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细数即墨民生实事,教育着墨颇多。近年来该市累计投资12.5亿元,新建改建64处中小学校,完成了151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其中,去年投资3.8亿元高水平建成即墨实验高级中学后,全市70%的初中毕业生能到城区接受优质高中教育,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被评为“山东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为打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平台,即墨市先后投入8.8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4所,整合利用闲置校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区文化活动室和农村文化大院等资源,建成了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15处未成年人社会课堂、32所社区“四点半”学校和460处“农村未成人假日学校”以及60所功能齐全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青岛市专门在该市召开现场会推广即墨经验。 民生为本的创建工作让百姓的幸福感、尊荣感愈发突出,人们也越来越自觉地创新、丰富和推动着城市文明。 爱心行动 为“文明创建”持久相传添一份薪火 没有文明的市民,不可能有文明的城市。在着眼于坚持不懈地提升文明素质的种种努力中,即墨市找准了一个切入点。近年来,一个“推崇好人”的浪潮正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理念。该市连续三年开展了“感动即墨”评选活动,从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遴选出候选人,最终民意评选出“十佳人物(群体)”。 “90后”女孩孙莎莎,母亲重病,父亲弃家,从8岁起她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生活没有把她压垮,反而让她变得更加阳光自信。上高中、考大学,她两度“背”起病重的母亲求学。2009年,她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市民于秀珍多年住在透风透雨的棚户屋,却用“于会力”这个名字,省吃俭用捐出了37万元的善款,她还创立了即墨市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创立的慈善基金--“爱心基金”,被评为2010年“感动青岛”十佳人物…… 三年间,即墨市共推出300多名被推荐人、60多名候选人、30名(组)感动人物,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从拾金不昧的好的姐迟雪艳到带夫改嫁情义无价的王秀香,再到情注民生暖万家的市委农村工作队……这些身边的典型可亲、可信、可学,激活着广大市民的“文明细胞”,悄然凝练着一种“大爱即墨”的城市精神。 爱似细流,百汇成海。从市级领导到普通百姓,从党政机关到企事业单位,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幼童,无数个“微尘”都演绎着一个共同的大爱的主题。 一棒接一棒“爱心接力”,也正是文明创建的有力注脚。其一,民众自发的爱心接力,彰显了民众文明素质,是长期文明创建的一种真实体现;其二,爱心接力传递的是一种信仰,一种守望相助的信念,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一种高贵的文明素养,当民众一棒接一棒地传递爱心时,这种素养已开始扎根于社会的土壤。“创城”活动中的即墨市民,正是以这种日积月累的点滴行动,树起城市的文明之碑,汇成生生不息的力量……一座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城市,得以在文明的助力中加速前行!(王刚 孙莎莎) (人民网青岛5月1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