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贵青岛历史档案将向市民免费开放 本月15日,市档案馆将迎来建馆50周年纪念,为让更多市民了解档案,他们将当天设为岛城首个“档案馆日”,届时部分处室将向市民免费开放,其中就包括具有使档案“返老还童”本领的修裱室。支离破碎的古旧档案,到底是如何变成完好如新的?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市档案馆修裱室,为市民揭开其中奥秘。 探秘 她发明茶水修档法 早就听说,市档案馆有修裱师傅,清一色都是“娘子军”。昨天下午,记者来到档案馆采访,发现果然如此。记者见到刘玮时,她正在给一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商档案修裱。 工作室里摆放着棕刷、排刷(羊毛)、小排刷(羊毛、猪毛均可)、塑料薄膜、喷水壶、针锥、启子等工具。刘玮介绍说,档案修复需要经过裱糊、整理、扫描或复制等工序,而这些工序里面又包含了数十道程序。 “光裱糊这一项就有修补、手工托裱、加固、裁切等几个程序。 ” 面粉、电磁炉、锅……很难想象这些物品是刘玮等人必须使用的修裱工具,面粉是用来自制浆糊的,修裱档案专用的浆糊必须“去筋”,即先洗去面粉里的蛋白质,要是图省事用买来的浆糊一粘了之,过不了多长时间粘合处就会变脆甚至被虫蛀。 电磁炉除了熬浆糊,还用来煮茶叶水:修补破损档案需要与之颜色相近的纸,但旧纸资源有限,大家想到了染色,可颜料的碱性对档案保管不利。听说茶水可以染色,刘玮就四处搜集陈年老茶来琢磨,经过两年反复试验,她已能够准确运用红茶、绿茶等调配出不同色差的茶叶水,茶叶染色法成为馆内修裱的独门秘技。 仿真 “做旧”复制品要靠眼力 用仿真件来替代原件展出,已是当前档案、文物保管部门的共识,这样既能保证原件安全,又能方便长期利用。而在文物、艺术市场上,仿真水平高的复制品也具有数千至数十万元的身价。这项工作,在修裱室中被称作“做旧”。刘玮告诉记者,仿真档案最靠眼力,也最劳眼神。虽然有电脑扫描、PS、打印等高科技仿真手段,但那只能算是复制品,要仿出老档案自然泛黄的陈旧感、颗粒感,不仅需要对色彩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足够的静气和耐心。因为电脑打印出的复制件有色差,所以刘玮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坐在电脑前反复对比原件,调整电脑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