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胶州湾隧道穿越5大断裂带 成中国隧道标杆(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6-30 07:06:36

青岛胶州湾隧道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材料新技术铸就一流工程

    在万众期盼中,青岛胶州湾隧道今天正式通车了。这一刻,必将永远铭刻在青岛的城市发展史上。

    咫尺天涯的7.8公里距离,风雨兼程的26年历程,感天动地的1400个昼夜,奋进开拓的870万青岛人,终于实现了执守百年的共同梦想。凤凰展翼,腾必九天。从此,“青黄不接”成历史,东西两岸比翼齐飞,青岛这颗黄海之滨的东方明珠将

更加璀璨夺目!

    这是一条充满创新精神的隧道。作为胶州湾两岸的海底大通道,青岛胶州湾隧道的建设突出体现了一个“新”——新思想、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在将青岛引向东西海岸同城一体大格局的同时,青岛胶州湾隧道自身也成就了中国海底隧道的新标杆。

    施工 掌握海底“全部秘密”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自主施工的海底大通道,青岛胶州湾隧道多种新技术的应用使其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隧道工程。

    “胶州湾海域的地质条件特别复杂。”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立清由衷而发,包括沧口断裂带在内的几条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经过多次、多角度的活动,形成了胶州湾湾口的地质地貌。而断层,则是隧道建设中的巨大障碍。据统计,胶州湾隧道所经过的海域,相继要穿越五个大的断裂带,包括北西方面的两条和北东方面的两条,先后有18条成规模的地质断层横架在隧道上方,而且这些断层之间交叉分割较为复杂。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建设隧道,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破解断裂带对隧道建设带来的困难,建设方青岛国信集团加强了地质预警力度。在国内首次由业主直接招标,确定了第三方地质超前预报单位和第三方监控量测单位,成立了地质信息工作小组,实施全程地质资料预测。进入海域段以后,又采取了施工地质调查、地质雷达、超前探孔等综合手段,预报可能引发地质灾难的不良地段位置,确定岩层分布和富含水带、断层破碎地段。通过一系列周密、细致的预测,终于做到了在隧道施工中每掘进一米,就能预知前方三十米的水文地质情况,掌握了海底“全部的秘密”,并通过注浆堵水的标准化作业顺利穿越所有出水断裂带。

    创新 申请发明专利14项

    在掌握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施工中积极主动地采用国际国内领先的新材料、新技术,保证了胶州湾隧道的高水准建设。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设计项目部项目负责人周书明告诉记者,青岛胶州湾隧道建设过程中,共申请发明专利共计14项,科技进步奖12项,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高标混凝土、多重防腐锚杆和大型机械化作业是材料技术创新的三大亮点。

    除此之外,青岛国信项目公司还确立了防排水、地质灾害等内容的20多项科研课题,并委托国内权威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研究,力求通过科技创新指导工程施工。这些课题扣准了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具有很强的超前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隧道建设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新技术的使用结出累累硕果。实验显示,青岛胶州湾隧道是目前国内技术标准最高、耐久性保证最系统、安全风险控制最好的隧道工程,建成后渗水量明显优于同类隧道。

    建设 近30家“国字号”团队参加

    创新同样体现在工程管理上。青岛国信集团作为非工程专业投资公司,采用国际主流的“小业主、大社会”进行青岛胶州湾隧道的管理,为我国重大基础建设项目多元化投资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作为施工人员近3000人的重大工程,整个隧道项目管理团队只有21人,却吸引到包括设计、监理、施工在内的近30家“国字号”团队参建,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创新体现在组织架构上。青岛胶州湾隧道采用建设、管理、运营合一的项目法人制度。青岛国信集团全权负责隧道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为此专门成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人员全程参与工程前期论证、立项,建设期采购、施工管理,以及隧道开通后的运营和维护。相对于传统的、临时性的管理机构,这种建设运营合一的项目法人体制,更有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终身负责的责任心,有利于保持管理的连续性、统一性,有利于建设放心工程、精品工程。这种优势在项目论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2006年1月胶州湾隧道工程获批后,全市上下要求尽快开工、早日圆梦的呼声非常强烈。国信集团围绕整体方案、前期设计和风险控制,本着“前期准备工作再怎么充分也不过分”的原则,排除干扰,聚精会神,全力把前期准备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足。整个准备工作,前后花费20个月的时间,先后邀请近20位两院院士和设计大师,多次进行专业咨询和研讨。正是因为准备工作扎实充分,2007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后仅用时不到三年,就实现主线贯通。

    花费 节省投资超1亿元

    创新体现在管理机制上。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多变,需要现场协调、快速处置的突发问题多。管理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坚持在一线靠前组织协调,第一时间解决问题。2009年5月,隧道海域段施工经探孔发现出水,最大探孔出水量每分钟156升。项目公司现场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并报告险情,负责安全与技术的管理人员迅速召集地质工作小组及注浆控制小组,根据预案及险情,现场研究注浆堵水方案,对出水段进行预注浆封堵。据统计,隧道施工共安全通过29个注浆段,累计约870米,堵水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在日常施工中,项目公司派出管理工程师,24小时吃住在两端工地,与施工和监理单位管理人员同时进行现场管理。在隧道进行注浆堵水、穿越超大断面、过断层破碎带等关键施工阶段,更是将专家咨询和方案评审安排在施工现场进行,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创新体现在融资开支上。青岛胶州湾隧道概算总投资32.98亿元,在这中间,市政府不用从财政账面上出一分钱,资金全部由青岛国信集团自筹。融资中,青岛国信集团积极利用现代资本市场,2007年发行的我市第一只企业债5亿元,2011年又成功发行我市第二只企业债10亿元,并先后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了6亿元的软贷款、2亿元的技援贷款及5亿元的项目贷款。通过优化资本结构,胶州湾隧道建设资金融资成本低于市场基准利率超过30%。在招标采购环节,投入力量进行广泛的市场询价,编制合理的投标控制价,既保证了质量,又控制了成本。在工程建设环节,通过动态优化设计,根据地质情况准确调整围岩级别,累计节省投资超过1亿元。经过同口径对比分析,胶州湾隧道投资概算明显低于国内同类工程。

    4年施工无事故获院士盛赞

    胶州湾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在很多方面高于国家现有标准

    通过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选择了国内最具实力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参与建设。与国内外著名隧道科研和咨询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广泛借鉴先进的隧道施工与管理理念和经验。

    作为设计寿命为100年的重点市政工程,青岛胶州湾隧道的安全质量控制也可圈可点。“众多新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安全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青岛国信胶州湾交通有限公司安质部部长齐杰说。与“小业主,大社会”的管理框架一样,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的安全质量监控也创新性地依赖于多方合作的管理团队。与国内隧道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科学施工,使工程质量从开工到交工一直处于受控状态。

    作为我国开工建设的第二条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可以借鉴的安全质量控制经验十分匮乏,安质部门参考国内铁路客运专线及其它隧道技术规范以及18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独立编制了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土建施工 《技术规范》,作为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标准。该规范在许多方面高于现有国家规范的标准,部分已被铁道部正在修编的新规范所采纳。

    针对隧道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多的特点,安质部门通过设立试验段、召开专题研讨会等形式确立样板工程,全面推进标准化作业,并成立了专业的管理小组对全过程进行监控。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安质部门对电焊工、喷射工、导管工“大工”进行重新培训,持证上岗。上岗前,施工人员还要经过现场考核,通过后才能投入工作。

    严格的质量控制也为胶州湾隧道的施工带来了安全,4年施工无事故就是最好的表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严格的质量控制为胶州湾隧道带来了完美的成绩单。在6月20日进行的交工验收会上,交工验收委员会认为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合格率为100%,为工程质量打出了99.03分的高分。对于胶州湾隧道工程的安全质量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丰峻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胶州湾隧道的安全质量监控在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情况下做得非常好,可以保证工程达到设计寿命,而4年施工无事故更是了不起的成就。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胶州湾隧道项目的建成通车,是青岛百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也是中国隧道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青岛这只腾飞的大鹏,将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展现创新、文化、和谐、开放、宜居的新特色,奔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征程。(孙静芳 徐崇德)

-

相关阅读

上一篇:记者隧道黄岛端实地探访 详解行车路线(图)
下一篇:中考成绩明可网查 市内普高线两天内划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