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成绩排名是否该禁? 据《齐鲁晚报》报道,今年起,山东高考成绩数据将由省里统一掌握,不再向市县发布,确保高考信息只用于本人填报志愿和录取招生。因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不再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并停止向高校提供高分考生名单,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招生组不得不采取措施,或赶赴各地了解高分考生情况,或呼吁高分考生主动与招生组联系。 禁止炒作状元已经升级为禁止高考成绩排名?对此, 支持 良知和责任的体现 今年,山东省“高考状元”信息被冷冻,再次彰显教育部门治理炒作“高考状元”、单纯追求升学率之弊的决心。炒作高考状元成了一条利益链,误导、欺骗广大学生和家长,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贻害无穷。应该说,这样的冷冻折射出政府良知与责任,很温暖。 先说清华北大的掐尖。诚然,面对生源竞争日益白热化,坐守优秀考生上门如坐针毡。但呼吁“高考状元”浮出水面也不靠谱。生源争夺背后其实是大学品质与精神的博弈,要走出生源困境就得以人为本,全方位启动打破僵化体制的改革。即便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且不说内地吸引考生眼球的大学还有一大串,单说香港的大学早就盯上了内地的生源。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前北大高调提出“一本线招人”引发争议,也启示其他名牌大学,招生理念必须全面更新升级,不能只在“高考状元”这一棵树上吊死。 再说应对“高考状元”的炒作。目前,除了山东、辽宁、广东等省份开始“冷冻”状元信息外,其他一些省份的高考状元仍在被热炒。炒作的主力军是媒体。因此,相关部门应叫停爆炒“高考状元”的媒体节目,包括各大网站平台。引导“高考状元”和他们的家长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拒绝各种出镜访谈邀请,帮助考生正确对待自己的状元身份。只有让更多的家长与学生看清了“高考状元”不过是多方利益撮力吹拂的一朵浮云,真正理解“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内涵,进而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尊重教育规律与人的发展规律,回归理性,热炒便自然失去市场。(梁江涛) 建议 关键在破解应试教育难题 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教师的优劣,本应以公民素质提高为标准,而不能单纯以高考成绩与录取率论英雄。应试教育,已经危害到了所有学生及其家长,危害到了教育本身,至于那些被热炒的“状元”们,表面上十分风光,但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自从得了高考第一后,高考‘状元’刘超然自己都不知道是第几次被这样问了。”某地高考“状元”的苦衷或许就是一个现实缩影。别说教育部发言人希望不炒作高考“状元”收效甚微,就是硬性规定禁止炒作高考成绩,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有雷无雨”,破除不了公众心目中的高考“状元”情结。 虽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在应试教育未被打败的大背景下,升学率仍然在左右教育者的思维。高考前夕,有的学校还组织教师前往庙堂烧香祈祷学生考出好成绩。可谓“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何况,高考成绩,还是政府对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不炒作高考成绩,如何评价地方教育部门、学校与教师的工作绩效? 因此,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大众化、还在依靠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当下,教育部要求不炒作高考“状元”仍然是一厢情愿。要真正做到不炒状元,就应通盘考虑破解应试教育难题。先从升学选拔体制与教育评价手段改革开刀。同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改革现行高考制度与高招体制,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否则,炒作高考“状元”仍然阴魂不散。(胡艺) 反对 剥夺考生知情权 高考录取既然是“唯分数论英雄”,各高校就必须依据考生成绩从高到低录取,这是高考公平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显然是保证高考录取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北大、清华等名校急于寻找高分考生,虽然主观上是为了“掐尖”,但在客观上促进了高考录取的公平。 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初衷良好,但应当认识到,先有应试教育和高考录取“唯分数论”,后有人们对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的强烈关注,后者是前者之果,而非前者之因。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成绩公开,归咎于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甚至是一种掩耳盗铃。况且,媒体对于高考状元的报道并非都是“炒作”,有些高考状元的成功经验不仅是受众想知道,同时也是具有借鉴意义。教育部年年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但一直禁不住,其根本原因恐怕正在这里。 禁止炒作高考状元进一步演化、升级为禁止高考成绩排名,甚至不公布高考成绩,这实属矫枉过正、因噎废食。高考是一场激烈的竞赛,作为这场竞赛的参与者,每个考生都有权知道竞赛的结果——不单单知道自己的成绩,还要知道“对手”的成绩,尤其是在填报志愿阶段,考生需要根据高考成绩排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公布高考成绩、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这是满足考生乃至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需要,涉及考生的切身利益。为了避免炒作高考状元而禁止高考成绩排名,进而剥夺考生的知情权,最终导致考生利益受损,这种做法在利弊权衡上显然失当,其合理性令人怀疑。 另一方面,不公布高考成绩也给徇私舞弊留下可乘之机。在某种意义上,公布高考成绩并对高考成绩进行排名,这也是一种政府信息公开,是有关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了避免炒作高考状元而对高考成绩秘而不宣,不仅是利弊权衡失当,而且涉嫌对考生知情权和民众监督权的不尊重。(晏扬) 状元情结并非十恶不赦 高考过后,各地高考状元纷纷出炉。但多年来,教育部乃至各地都曾三令五申,不准对高考成绩排名,不许炒作高考状元。但各有关部门和机构对高考状元炒作似乎一年比一年火爆,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状元情结呢?笔者以为,炒一炒“高考状元”又何妨? “状元”们为学校争了光、添了彩。出了高考状元,至少证明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学风好、教得好,宣传学生高考的好成绩,让社会认知认同,不但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对今后的招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让其他学校学习其好的教育方式。 高考状元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成绩,除了好学校的因素,背后肯定也与自身的努力分不开。适度地反映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精神面貌、对待挫折的态度以及其他经验之谈等,能激励学子向学,对后来者也是一种启迪或借鉴。可以说,在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下,“高考状元”的炒作,对学校、家庭、个人、商家以及有关部门等都有利,无何不可。 炒作高考状元现象的出现,实质是我们的应试教育造成的。要从根本上解决状元的炒作,必须从改革高考制度入手,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做到不惟分数论。(朱海涛) ■声音 排名不公布 影响填志愿 据媒体报道,湖南衡阳市一中理科考生何星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如果不公布分数和排名,会对考生填志愿产生影响。因为考生可以参考排名情况,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更合适的学校,如果不公布,考生很容易陷入盲目。 至于禁止公布高考排名的初衷,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单靠这一手段很难达到目的。即便不公布,学校之间出于招生竞争需要,仍然会公布此类信息,很多学校总是利用往届学生考了多少一本,多少名牌大学来吸引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