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黄不接”成历史 6月16日上午,在青岛开发区(黄岛区)西环岛上向东望去,隔着薄薄雾气,青岛主城区的高楼大厦仍然可见。 尽管近在咫尺,但从26年前创建青岛开发区以来,该区与青岛主城区之间一直只能隔海相望。虽说有轮渡、环胶州湾高速相连,但受天气变化、运量不足、通行时间长等原因影响,这两种方式难以满足需求。“青黄不接”成为岛城居民对两地交通联系不便的无奈描述。
除了大大缩短通行时间,大桥、隧道通车还将带来空间的变化,青岛开发区将迎来与青岛主城区的“同城时代”。长期以来,“青黄不接”一直是阻碍青岛城市升级的瓶颈,大桥、隧道通车之后,青岛经济发展将实现空间突围,建设环湾型城市的愿景更加清晰。 目前,青岛开发区已经做好了“对接”工作。通过连接线工程,青岛方向的车辆从隧道出来后,与滨海公路相连,直接可达黄岛城区,为了方便市民,两地之间的公交车也将实现无缝隙衔接,市民可以乘坐公交车往来青岛主城区与青岛开发区。大桥则与青兰高速相接,并通过立交桥与胶州湾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互通。 经济区转向城市功能区 自26年前创建以来,青岛开发区的经济发展频上台阶,现已发展起石化、家电、港口、造船、汽车、海洋工程六大产业集群,聚集了青岛30%的工业基础。去年,青岛开发区的工业产值跃上了3000亿元,GDP超过1000亿元,辖区内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3亿元。 “桥隧通车之后,青岛开发区将迈上新的发展起点。”青岛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大勇表示,从自身来说,青岛开发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发展环境都达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发展的内在动力,桥隧开通,将给青岛开发区提供更好的外部机遇,承接母城辐射,融入同城发展。 从更深层来看,桥隧通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将带来城市价值的提升,助推青岛开发区从相对单一的经济区域向综合多向的城市功能区转型。 “在经济要素之外,还将把青岛这个百年城市沉淀的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城市品质向青岛开发区释放、延伸。”张大勇分析,桥隧通车,将使青岛开发区一改以往的“郊区”印象,成为主城区的重要一极。 生活因“桥隧”而变 对于需要往返“青黄”两地的市民而言,桥隧通车,将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 “隧道通车之后,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能从单位到家了。”对于隧道通车,家住黄岛、工作在市南区的杨硕可谓翘首以望。“我在报纸上看了,通车后,将开通4条青岛到黄岛的公交线,不仅速度快了,路费也便宜了。”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隔着一道浅浅的海湾,市内四区竟然有许多市民从来没有到过黄岛。桥隧通车之后,将给青岛市民带来周末度假的好去处。 “从隧道走,不用一个小时,就到灵珠山了。”黄岛区灵珠山街道工作委员会刘杰委员介绍,灵珠山森林覆盖率超过70%,有珠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岛野生动物园等景点,桥隧通车之后,灵珠山将定位于“青岛的后花园”,为青岛市民提供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桥隧通车之后,开发区的旅游将成为青岛旅游线路的延伸,旅游人数有望实现井喷式增长。”青岛开发区旅游局副局长燕亚超总结。(梁旭日 宋雪 臧富贵 杨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