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秀美风光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如今已成著名旅游景点,当地政府在开发的同时努力保存了当地的原生态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著名的沂蒙山小调如今就耸立在这篇青山绿水间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71年前,两位十八九岁八路军战士阮若珊、李林,为配合我军作战行动,在山东省费县白石屋村一间简陋的农家草舍里,精心构思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歌曲一经诞生,便在根据地广为传唱,并很快从沂蒙山区飞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21日上午,全国网络媒体山东红色老区行采访团一行探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聆听那熟悉的旋律,感受不熟悉的年代。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边区抗日军民创作了民歌《反对黄沙会》。由李林(现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后经不断修改加工,成为了如今的《沂蒙山小调》。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在费县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后来乡镇合并,马头崖乡合并到薛庄镇。但白石屋村始终没有变。21日上午,全国网络媒体山东红色老区行采访团一行踏上了寻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旅程。层层群山耸立,去往白石屋村的山路,虽蜿蜒,但还平坦。从薛庄镇到白石屋村有近20公里的路程,一路上层峦叠嶂,满山种满了板栗树,正是开花的季节,在满山的青色中,弥漫着淡淡清香。 转过一个个山体,眼前突然宽阔了许多,一个近两千平米的水池,出现在面前,在水池前方,立着沂蒙小调诞生地的石块。水池对面有几块巨大的石头,其中一块较大的石头上刻有袁成隆于1999年9月题写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字样。袁成隆曾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主任,1939年底,随团从延安来到沂蒙山区,于1940年先后组织领导创作了《沂蒙山小调》和《跟着共产党走》这两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歌曲。 沿着不规则的小路,蜿蜒向上走,左侧20多米的地方是一块天然巨石,上面刻有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红色苍劲的笔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片深情。 石头的后面就是白石屋村十年前修建的一座纪念亭。旁边立有一块碑额是篆书的《沂蒙山小调》的诞生记。继续向上走,有了一小片稍微宽阔的地方。这里并排立有两块石碑。右边石碑的正面刻有《沂蒙山小调》的简谱。在它的右侧,成荫的板栗树下,一户人家的房子若隐若现。 据介绍,《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于2007年4月被评为临沂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目前费县正在精心规划,努力使《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白石屋村和附近的大青山突围纪念建筑群联成一片,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发展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当地政府还十分注重环境保护,提出在开发的同时不破坏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任淑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