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用身体架起火线桥 明德英只是沂蒙山拥军妇女模范中的一个,其实红嫂更是一个群体。在当年红嫂生活过的地方,如今已建成沂蒙影视基地,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就坐落在这里。在纪念馆记者看到,像明德英那样朴实而又伟大的女性还有很多很多。让人永难忘的还有李桂芳和她姐妹搭起的“火线桥”。李桂芳,1925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南沿路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过“童养媳”,在地主家干过长工。幼年艰苦的生 在纪念馆,记者看到了当年架桥的门板。据介绍,当时用作桥腿的妇女中,有一个是孕妇。因为凉水刺激,她不仅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力,还落下了终身的疾病。 用爱心照顾好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沂南红嫂们没有居功自傲、向党和国家索取回报,她们回到村里,继续着各自平静的生活。那曾经的硝烟,那曾经的壮举,那曾经的辉煌,仿佛不曾发生过。她们和千万个普通农家妇女一样,下田劳作,养儿育女,侍奉老人。不同的是,她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拥军的脚步。她们用如磐的信念、勤劳的双手,续写着红嫂拥军的传奇。 在沂河岸边的周锡芬和周锡芳两姐妹,从小就生长在一个红色家庭,受母亲爱党拥军的熏陶,被誉为“一家出了仨红嫂”。姐姐周锡芬的丈夫陈学文是位军人,1964年在部队训练时因掩护战友双眼几乎被炸瞎,右手、胳膊被炸去,身上多处负伤,在评为“爱兵模范”和荣立一等功的同时,也被评为一等残废军人。周锡芬担起了护理丈夫和照顾家庭的重任。从丈夫受伤到去逝整整23年,她细心入微的照顾不能自理的丈夫,还担当起抚养孩子的重任。许多困难她都咬牙挺了过去,从未向部队向组织开过一次口。孩子成人后,她又把他们送到部队,支持国防事业,并教育孩子好好工作,不能给老区人丢脸。妹妹周锡芳,是位上世纪60年代初的知青,也找了位军人丈夫。她在村妇女主任岗位上一干就是大半生。所负责的计划生育、幼儿教育、调解工作样样出色。她还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残废军人孤寡老人,为50多个现役军人介绍对象组成家庭,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部队。她被驻军亲切称为“兵妈妈”。 在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无数个明德英式的红嫂,有无数个红嫂式的人物。她们送郎参军、救护伤员,缝军衣、做军鞋,抚养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 在沂南采访,听当地人说,几年前,一位将军离休后重返沂蒙山区,希望能找到当年救过他性命的红嫂。按照将军提供的线索,妇联的同志带着他走了一家又一家,却未能找到他要寻找的红嫂。将军终于明白,在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有太多的红嫂,有太多感人的故事。 记者感言: 在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正是无数个明德英式的红嫂,她们送郎参军、救护伤员,缝军衣、做军鞋,抚养革命后代,用柔弱的肩膀搭起了通向革命胜利的“人桥”,让吃着红嫂们摊的煎饼、怀揣土制步枪的八路军,能够勇往直前,攻则克、战则胜,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让身着红嫂们赶制的粗布灰军服,脚蹬沂蒙红嫂手纳布鞋的解放军官兵,把身披“将校呢”、乘着美式卡车的“国军”打得望风而逃。 不管什么时代,不管什么军队,只有得到老百姓支持和拥护,才有力量源泉。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革命的艰难。去这些革命遗址看看,我们会深切的体会到什么是“来之不易”?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人之不易”包含着多少悲壮、惨烈,多少血泪、哭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
上一篇:山东红色老区行临沂新闻发布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