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突破藩篱春雷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来源:新华网 2011-06-17 08:44:24

    新华网北京6月16日电(记者 李亚彪、吴涛、屈凌燕)38岁的童元智,现在是义乌市玩具行业协会秘书长。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满大街的“背包族”,从广州进货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销售的情形。

    “那时候,有人认为这是投机倒把,商贩们带的货不让上火车,下车还要检查。他们就在车快靠站时,半路把货扔下来,有人在铁道旁接。到90年代中期时,许多政策都放开了,恰恰就是这些冲破计划经济

体制束缚,买卖越做越大的小商贩,带动自己和周围许多人走上富裕之路。”童元智回忆说。

    上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义乌市场是资本主义祸水,要尽快采取堵、禁的办法。曾担任义乌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兼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的冯志来,那个时候撰写过许多文章鼓励义乌市兴商建市。

    他感慨地说:“没有党的十四大,就没有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今天。”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大多数人以机会,在没有资源、资金和大城市作为依托的义乌,允许穿草鞋走路的百姓去打拼、奋斗、探索。

    春风拂过,初夏的杭州花草青翠,郁郁葱葱。5月下旬,记者在杭州见到了长期致力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研究的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雷云。他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浙江一位农民企业家在上海收购6家国营商店,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当时有人觉得个体户、私营企业多了,是不是就变成资本主义了?特别需要有人拨云见日。”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