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1992年建一园三区三线加快开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6-13 10:15:12

    “一园三区三线”

    一园,即在崂山区中韩镇建立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着力吸引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工业企业入园进行高新技术开发。1992年3月16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宣布成立。8月1日正式开园,规划面积58.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33平方公里。

    三区,即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保税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1992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黄岛区实现了体制合一,

面积由原来15平方公里扩大到181平方公里。9月3日,国务院批准石老人旅游开发区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11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青岛保税区,占地2.5平方公里。

    三线,即沿济青(济南——青岛)、烟青(烟台——青岛)、青黄(青岛——黄岛)三条公路干线两侧的广阔地带,建设各具特色的工业区,集中兴办“三资”企业、“三来一补”和创汇企业。

    “一园三区三线”的开发建设,对青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形成整体对外开放新格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带干粮咸菜 拓荒黄岛新区

    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吴希善从1984年开始担任青岛市对外开放办公室主任,1990年成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首任专职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他见证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从获批到建设的全过程。据吴老曾经接受采访的资料,开发区是在一片荒原上搞建设,早期的创业者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能满足。他们住宿、办公都在薛家岛建筑公司招待所的几间平房里,门口有个水龙头,每天早晨大家在此接水洗脸。家在青岛老市区的人每个周末都回家自带干粮、咸菜,回来几个人凑在一起支锅轮流做饭。外地来的人则乘船到老市区买够一周吃的馒头、火烧和蔬菜。如果遇到雾大浪高不通船,就只好另当别论了。

    租用宾馆房间 构想高新蓝图

    时任青岛高科园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的刘世光在 《青岛高科园开发始末》一文中这样描述:“筹建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尚未开发的新区,功能定位和管理模式的设计,如果没有前瞻性,如果不能适应青岛的实际,延误青岛发展大好时机,我们无异于青岛历史的罪人。”

    据刘世光回忆,1992年3月16日,还是在老的市政府大楼里,市政府的一位主要领导找他正式谈话:“市委已经决定从开发区调你来筹建青岛东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筹建小组由你任组长,再从(原)崂山区、市科委各抽调一人,任副组长。筹建小组的任务首先是为市委、市政府提出决策建议,东部新区的名称、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和权限等。”

    “事不宜迟,第二天我们三个人就开会,研究组成筹建班子,决定从我们三人所在单位抽调几位有较高学历、有一定开发建设经验和理论修养的同志,加起来有十几人,租了石峰宾馆几间房子,开始工作。他们都很年轻,想到有这么重大的战略性任务,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大家在兴奋中又有一些担心甚至惶恐。”

    艰难定位 后来居上

    刘世光这样表述:“高科园有四个功能定位,分别是:青岛新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化旅游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其中第四个功能定位,是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才确定下来的。”

    “是要建设‘民族的’,还是要引进国外已形成产业的高技术生产项目,我们多数人持两者并重的观点。为此,我们请市领导一起去北京,做了各方面的工作,强调青岛的优势,在我们的努力下,经国务院授权,国家科委终于批准了在青岛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那是1992年12月19日,比济南和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晚了一年半。”

    虽然是比济南和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晚了一年半,但很快人们就发现青岛后来居上,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龙头”。“一园三区三线”的开发建设改变了青岛的城市格局,一方面,高科技工业园、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的建立实现了青岛一东一西的快速增长奇迹,另一方面,郊区工业的发展则带来了青岛郊区布局的变化,2009年的全国百强县名单中,青岛的五个县级市全部入选。

    如今,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指引下,新一轮的城市格局变化还在继续,又一个城市空间变化的传奇正在诞生。

-
相关链接

上一篇:1991年青岛首届啤酒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