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文化青岛兴旺崛起

来源:青岛日报-- 2011-06-13 13:52:25 字号:TT

  当我们回味青岛文化变迁,就会发现,经历了两个甲子的青岛,从后一个甲子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文化生活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城市走向乡村,从事业兴旺拓展到产业崛起。

  青岛艺术院团屡捧全国大奖

  专业艺术院团重组与恢复是解放初期青岛文化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金光茂腔剧团、光明茂腔剧团和金星柳腔剧团三个地方戏曲剧团的组建,拉开了青岛专业院团复兴的序幕。1952年青岛市京剧团组建,1956年青岛市话剧团组建,1958年青岛市曲艺团组建,1960年青岛市歌舞团和青岛市吕剧团组建,此后,青岛专业艺术创作与演出日渐兴盛,并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1958年,市话剧团创作的反映工厂技术革新的话剧《敢想敢做的人》,在全国各地演出近千场,观众达70万人,这部戏当年还被改拍成电影,同样轰动一时;话剧《红岩》首演即赢得满堂喝彩,在上海演出时一上午就预订出半个月的票。

  市京剧团在言派传人言少朋引领下,恢复整理20多出言派剧目,1959年晋京演出赢得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为此刊发评论——《可喜言派有后》。到1966年,市京剧团共创作演出了近60出剧目,这个数字在今天来看依然惊人。

  进入80年代,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一批反映时代主题、青岛风格、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鱼贯而出。《飞吧,海燕》、《陈小虎》、《我爱我班》等在全国常演不衰。儿童话剧《寻找爸爸毛泽东》、音乐儿童剧《二小放牛郎》、电影《寻找微尘》等纷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二小放牛郎》还获得中国艺术最高奖“文华奖”。目前,青岛共有22部作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涉及话剧、京剧、小说、电影、音乐等多个艺术门类。

  青岛还是全国闻名的 “天然摄影棚”。自1950年代起,大批影片来青拍摄,比如,1950年上影的《海上风暴》、1952年长影的《葡萄熟了的时候》、1956年长影的《古刹钟声》、1962年八一厂的《地雷战》等。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来青拍摄的影视剧更是不胜枚举。

  本土文学创作从经典走向繁盛

  在2010年底出版的《青岛60年文学作品选》中,集中收录了青岛文学创作60年来248位作家的代表作品,从中可看出青岛文学创作60年来的大体脉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在青岛应运而生,其中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姜树茂的《渔岛怒潮》等作品产生了遍及全国的影响力。直到今天,这些作品仍旧是电影和舞台等不同艺术门类二次创作的源泉。

  改革开放后,青岛文学创作进入繁盛期。以耿林莽、尤凤伟、纪宇等为代表的青岛作家群逐渐在全国崭露头角。新世纪以来,青岛又涌现出了杨志军、连谏等中青年作家群体,他们创作了大量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市场效应的力作。这一时期,青岛诗歌创作群体和女性作家群体也在国内声名鹊起。过去5年间,一大批青岛文学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泰山文艺奖”、“齐鲁文学奖”,青岛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与繁荣的局面。

  群众文化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80年代末,青岛初步形成了市群艺馆、区文化馆、乡(镇)文化中心三级群众文化网络,文化艺术专业人员从解放初期400人发展到3000人左右,迅速壮大的文化队伍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软件”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市群众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发生质的飞跃。2002年以来,市政府投资26亿元兴建或改扩建了青岛大剧院、人民会堂、青岛音乐厅、青岛大学音乐厅、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汇泉影城、中国电影院等一大批文化设施,并投资对全市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进行升级改造。2005年至2007年,市财政累计投资3.4亿元,改扩建167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84处镇综合文化站和3600处村文化活动室。2008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并在全国首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系统和全功能文化共享机制,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2707个,文化共享工程“五连线”模式成为全国范本。

  随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精神大餐”也摆到了城乡居民家门口。目前我市文化部门年均组织文化活动2万余项,已形成了贯穿全年的常态演出季。群众演出队伍已达7600余支,群众自编自导、自排自演成为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

  青岛文化品牌蜚声四海

  进入21世纪,市政府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先后提出打造“音乐之岛”、“影视之城”城市文化品牌的目标。

  目前,已有三项小提琴赛事永久落户青岛——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青岛)、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和全国小提琴考级优秀选手大赛,青岛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音乐比赛和交流基地。而每年举办的国际音乐大师班、青岛音乐节以及名目繁多的演出季为城市营造了浓厚的音乐氛围。与此同时,一支新兴的专业艺术院团——青岛交响乐团迅速发展壮大,仅仅4年时间就已成为国内外交响乐舞台上一支耀眼力量。

  “影视之城”也率先在青岛开发区现雏形。在这里,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永久落户;在这里,中国国产电影交易会为国产电影发行放映开辟新的渠道;在这里,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正加紧建设。2009年9月10日至13日,第十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在凤凰岛成功举办。

  另外,各区市推出的特色节庆文化活动已成为挖掘整合区域特色资源的重要力量。市南海洋节、市北元宵萝卜会、四方海云庵糖球会、李沧民俗文化节、开发区金沙滩文化旅游节、崂山旅游文化节、胶州秧歌会、即墨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胶南琅琊文化节、平度大泽山葡萄节、莱西月湖文化艺术节等正品牌影响力日益扩大。

  文化创意产业现聚集效应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建设纳入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举措,其中尤以《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最为引人注目,这些政策进一步明确了青岛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和方向。

  截至目前,青岛累计开工建设大型文化产业项目320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21个,成为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青岛市南软件园、“创意100”产业园、1919创意产业园、崂山动漫产业园、凤凰岛影视传媒基地、胶南达尼画家村、即墨包装印刷基地等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规模和区域影响力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同时,青岛文化街、青岛啤酒街、婚纱摄影街、海云庵民俗文化街、北仲路体育街、浮山所1388文化街和青岛天幕城等特色文化街区,也走出了一条以特色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数字显示,2008年,青岛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22.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5%,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