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9日中午,骄阳似火。在离北京海淀区清华园不到2公里的东升乡八家村东西路,疲倦的建筑工人们在路边的树荫下休憩。 在这条路的南侧,一块面积约25.41公顷的土地,便是清华大学教职工新的住宅项目所在地。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此前曾宣布,清华将在百年校庆后给教师大规模分房,教师将以市场价的1/3-1/2购买这些住房。其中,首批1000套已建成将分给教师,另外还有近5000套的建房计划。 “首批房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八家村清华教职工住宅项目。”一位清华的退休教师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这批房子在年初就开工了,原计划在年底拿到房号。” 在八家村,本报记者看到,这块项目用地有两边被2米高的围墙拦住了。在围墙内一台挖掘机高高耸立着,围墙上每隔3米左右就有一块印有“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以及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字样的条幅。现场的一位建筑工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清华教职工住宅项目确实是在今年年初开工的,但进展并不快。 价值120亿的福利 清华将给教师大规模分房的消息,引来了不少非议。 “就算按1/3、1/2的价格每平米也有七八千至上万元。”一位地产专家说,这也高于建设成本。 北京2010年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为20328元/平方米。如果按2万元/平米、每套房约100平米来算,清华教职工就算付1/2的款项,6000套房至少为这些教职工省下60亿。 然而,本报记者走访清华周边的多个新建房地产项目,其房价均称每平米在4万元以上。“周边的房价都在4万元左右,高的4.5万元的房子也不少。”清华大学附近的一家链家地产负责人说。按照4万元/平米而不是2万元/平米计算,这6000套房让清华教职员工省下120个亿。 在如今高房价下,花1/2的市场价购买,“那不仅仅是几万的区别,而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差距。”上述负责人说。 此前,年轻教师的住房问题一直困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而今顾的忧虑终于有所化解。一位消息人士证实,事实上,北京在2009年底就同意在八家村用地范围内统一解决清华教职工住宅等问题。 本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北京市规委于2009年12月3日对海淀区八家村规划项目进行了公示,公示期为30天。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官方网站的规划类公示中,记者找到“海淀区八家村规划”的公示。 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5公顷,八家村东西路北侧为回迁住宅用地,面积约13.15公顷。八家村东西路南侧用地面积约25.41公顷,用地包含清华大学教职工住宅、幼儿园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八家村绿隔产业用地及三大设施用地。 而上述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海融达)是一家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隶属于海淀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海融达正在开展八家村地区双清路、八家村东西线以及八家村南北线项目的工作。”一位现场工人对记者表示。 自建经适房? 事实上,“清华在八家村建房早有打算。”9日,一位北大的教师回忆说,海淀区在2003年向清华、北大各划拨一些土地。清华的地在八家村,北大的地在肖家河。 “土地属于划拨性质,但对原居民的拆迁和安设费用,仍需由学校自行筹措。”上述知情者称,但因安置问题导致拆迁进展缓慢,清华建房也因此一拖就是六七年。 直到去年,借着北京对城市周边所进行的“城乡一体化”以及对50个“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村”的革新,八家村终于在2010年末完成拆迁,而清华的建房计划也进入了大众视野。 海淀八家村腾退改造方案中称,作为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计划在2010年内完成动迁。八家村村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拆迁由村集体成立的房地产公司进行。“土地整理后,按照计划,将提供300多亩土地,作为清华大学建设用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曹广清曾表示,整个项目属于集体小产权。 一位2000年买了清华附近蓝旗营的集资房的清华教师说,当时每平方米1800元觉得经济压力很大,但按照现在市面每平方米4万的房价根本就买不起。“一个普通教师的年收入也不过十几万元,一套120平米的商品房接近500万,有几个教师付得起?”这位教师对记者说。 本报采访还获悉,清华除八家村保留发展用地外,海淀区给清华在朱房村也划拨一块土地。“还没修房子。”家住朱房村的一位出租车司机明确告诉记者,“我们早就听说清华在村里划拨土地,但至今没有任何开发的计划,因为在拆迁补偿问题上还没有达成一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清华以集资合作建房名义,变相搞住房实物福利分配或商品房开发。”10日,农行一位经济专家告诉记者,这和此前曝光的中石油“团购经适房”一样,没有什么差别。 对于清华“自建房”掀起的风波,有媒体曾致电顾秉林,顾的回应是“我做的一切,没有比政策所允许的多一步或少一步”。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反击说:“我们用一个低于市场的价格去建房买房,那么这个差额从哪来呢?有人捡了便宜,但这个便宜是谁的损失呢?很显然,这部分差额由普通购房者埋单。” 有“任大嘴”之称的任志强在去年曾公开抱怨,北京市供给的2/3住宅用地被机关单位、垄断企业用作建福利房了,剩下的1/3才被用来建商品房。 事实上,中央今年要求建设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地方背负着保障房建设的“硬指标”。为了完成这些指标,地方政府通常对于那些集资建房的举动采取默许的态度。记者采访多个渠道获悉,多个高校都在搞自己的房地产,其他行业也在竞相攀比,只是大家心知肚明不说罢了。(杨仕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