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新社岳阳5月29日电 题:洞庭湖旱情拉响湿地生态保护警报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因为持续少雨和几无来水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峻的旱情,湖区水体面积较往年已缩小了一半。 5月底,记者来到东洞庭湖区,早已看不到曾经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的景象,冲击眼帘的全是干涸开裂的湖床和死去的鱼、蚌,湖床上的裂缝可伸进一只拳头。作为中国著名的湿地保护区,人们在这里几乎已找不到湿地的踪迹。 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洞庭湖一直以来是鸟的天堂。每年冬季,6.54万公顷的湖面上,数万只候鸟从寒冷的西伯利亚翻山越岭而来,栖居到这个属于它们的第二个“家”。 “因为没有满足它们生存需求的食物和水,夏季候鸟正在向湿地外围转移。”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总工程师张鸿介绍说,4月底到5月中旬降雨前,东洞庭湖大、小西湖控水区域完全见底干涸,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当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洞庭湖的低水位使东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小西湖共2.2万亩湿地干涸,湖区生物多样化已受到严重破坏。尤其是沉水植被几乎面临灭顶之灾。 严峻的旱情使鸟类无法觅食,对洞庭湖水鸟承载量更将带来直接影响。张鸿表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干旱,冬季到来后,候鸟亦不可能到其他湿地栖息。在不考虑繁殖地和迁徙路线影响的基础上分析,洞庭湖迁徙鸟类数量有可能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少需要3至5年的时间才能恢复。 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 “老天爷不下雨,只能眼巴巴看着大片大片的鱼死在湖床上,可惜啊!”住在湖区的村民吴建国大爷说,活了6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更大的隐患在于,干旱使得集中在3至5月产卵的鱼类失去了繁殖场所,后期影响巨大。记者了解到,2007年8月,洞庭湖曾遭遇枯水期,导致湖中鱼苗大批死亡,黄鸭叫、银鱼等鱼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产量锐减,直到3年后才恢复正常。当地渔政部门负责人预计,此次洞庭湖渔业资源的恢复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 这场罕见的旱情威胁的不仅仅是鱼类。东洞庭湖保护区专家分析认为,受此影响,洞庭湖湿地储水功能、水质净化功能及固碳功能都将下降。依赖浅水滩生存的蚌、螺等底栖动物也将无法生存,湖区生物链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恢复需要很长时间。 江豚麋鹿面临生存考验 洞庭湖缺水,使得生活在这里的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长江江豚过得有点“拥挤”。江豚活动的最低水深需要3米,如果符合条件的水域越来越少,它们将被迫游向繁忙和危险的主航道。 5月18日至20日,为加强对江豚的保护,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其生存状况展开监测。其中,5月19日下午在洞庭湖中间的鹿角至澧水区域,仅2分钟就监测到51头次江豚。 “这个监测数值说明江豚密集度非常高,向我们发出了危险信号。”张鸿解释,洞庭湖航道变窄,使得江豚栖息区域变小,导致密集度过高。这意味着,一旦出现危险因子就可能影响到整个种群。 洞庭湖湿地干涸也影响着另一种珍稀动物——麋鹿的生存环境。由于麋鹿是典型的湿地型动物,喜欢泥浴,以湿地禾本科植物和豆科植物为主,旱情持续将造成其活动区域面积缩减,直接威胁它们的生存空间。 |
上一篇:青岛8万人上街环境大整治
下一篇:三峡加大泄量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