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婚嫁频道> 切换新闻> 婚戒首饰 > 正文

印度性别歧视酿恶果 男多女少换婚群婚丑闻频现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2011-05-19 14:05:17

    5月11日,印度艾哈迈德巴德,女婴家庭参加“绿色女孩行动”,为女婴们举行庆祝活动。  8年过去了,最新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印度男女性别比例失衡之痛犹在。印度总理辛格为此痛心:选择性堕胎和杀害女婴的陋习是印度的“国耻”。

    新娘“稀缺”婚嫁成交易

    今年3月印度公布的第1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是:男女比例失衡的趋势正极度恶化。报告显示:印度6岁以下男女儿童的比例为1000比914,这是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出现的最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

    目前,男女失衡已经波及印度社会的婚姻家庭模式,“童婚”“换婚”“群婚”“租婚”等丑陋现象死灰复燃,性犯罪形势日益严峻。

    亚达夫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到了结婚的年龄,想娶妻,也找到了目标,但对方要求换婚,他只好在自己的女性亲友间打主意。亚达夫先是承诺将自己的外甥女送给对方,但女孩才15岁。亚达夫一家无奈,只好又找自己的堂妹替代,但因为堂妹也才18岁,与对方男士35岁的年龄相距甚远。婚期在即,亚达夫一家只得在亲友间疯狂地四处求女,最终找到一名25岁的女子,总算“配对”成功。

    而在古杰拉特邦等一些地方,“租老婆”的生意则很红火,每月合千把块钱人民币就可以租到,还可以经常换。

    还有些贫困、低种姓的家庭,娶不起老婆,便一家兄弟几个合娶一个,形成事实上的“群婚”。

    新德里2010年有报案的强奸案高达402起,平均每天一起以上,被舆论讥称为“强奸之都”。

    女童比例降至50年来最低

    统计数据表明,男女比例失衡背后,印度存在着广泛的选择性堕胎和杀婴现象。过去二十年间因此丧生的印度女婴人数高达千万之众,堪比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屠杀!

    1961年,每1000名男童对应的女童数为976名,还在一般认为的合理标准950以上。以后每十年的统计数字便逐次减少:1971年为964,1981年为962,1991年突破警戒线至945,2001年再度下降至927,直至2011年触目惊心的914。

    1996年印度就通过了《禁止性别选择法》,但印度各地诊所自有对策。小诊所的医生接待熟识的病人,如果孕妇希望了解婴儿性别,在B超前私底下塞个红包,医生心里就有了数。完事后,给孕妇发颗糖,是男孩就给颗蓝色的,是女孩就给颗粉色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女方嫁妆水涨船高推波助澜

    一个因素是“嫁妆”这个老大难问题。印度的婚姻习俗,是由女方向男方提供嫁妆,嫁妆的多少决定了新娘在夫家的地位。

    开国总理尼赫鲁曾深恶痛绝地说:“嫁妆是邪恶的,是文明进步的障碍。”他在1961年力主通过了《反嫁妆法》,但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随着近年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嫁妆的价码水涨船高,婚礼的奢华程度与日俱增,普通印度家庭十几万、几十万人民币的花销很平常,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不仅是穷人家,一般人家也都怕养女儿。在印度,骂人最狠的话是“愿你生个女儿”。为了避免因女致贫,或者不愿女儿受罪,不少人便干脆选择不要女儿来到世间。

    地方政府现金激励生育女婴

    多年来,克拉拉邦成功地推行扫盲、男女平等教育。很多出租车司机是女性,非常有社会尊严。2011年普查表明,该邦每千名男童对应的女童数量达959,位于印度各邦前列。

    古吉拉特邦曾经形势非常严峻,2001年每千名男童对应女童仅883名,列印度倒数第五位。稍后,当地政府发起了“拯救女童”运动,取得了“缓慢但有效”的成果。

    孟买所在的马哈拉施特拉邦,富裕的地方政府出台了现金激励政策:女婴一出生,就能在自己名下的账户里收到5000卢比(约合1000元人民币)的奖励。如果她能顺利完成学业、在18岁之后结婚的话,就可以拿到这笔钱。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施瓦辛格第二情妇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