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山东 > 正文

学校推荐教辅花钱买浪费 家长敢怒不敢言(图)

来源:大众日报 2011-05-18 16:17:28

  “我孩子不用教辅材料也能学得很好。可哪个老师推荐的书我们也不好意思拒绝啊。不得已,俺又把170多元的教辅材料钱交上了。”

  5月10日,桓台县新城镇昝家小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向本报电话反映:学校推荐订购教辅材料,家长敢怒不敢言。这样做,是为了素质教育,还是在为经济利益?

  5月12日,记者来到桓台县新城镇进行调查后发现:一方面,教辅材料在学生家里“睡大觉”,缺乏有效利用

,家长负担徒增;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形成了一套机制,年复一年地裹挟着家长,把他们带进“花钱买浪费”的无奈境地。

  现在,政府已经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本费”,教辅收费似乎填补了由此产生的收费空白。一些家长甚至以为,学校现在收的费用还是以前的“书钱”(课本费)!

  教师荐书,终要家长埋单

  5月12日11点多,昝家小学快要放学了,门口有许多接孩子的家长。说起买书的事情来,他们七嘴八舌、满怀气愤地给记者说个不停——

  “孩子的课外书太多了,光堆在那里‘睡大觉’,孩子根本也不看!”

  “这些书根本就学不着,你说让孩子买来有啥用?!”

  “有一次,两个星期之内让交了两次钱。第一次要130元,第二次要180元,真不知道咋要那么多钱啊?!”

  “学校老师推荐的书,只能在镇里的指定书店里买,因为别的地方没有卖的!”

  …………

  在新城镇政府驻地一小区内,记者走进昝家小学二年级一位学生家里,家长三下五除二找出来很多校方向学生们推荐的教辅书刊,满满地堆在客厅茶几上。有《一千零一夜》《全能王》《格林童话》《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小学新教材全解(数学)》《红蕾(故事宝库)》(右上图)。其中,《全能王》是套书,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本书,外加一张学习光盘。

  学生说,有的是从学校里买的,有的是老师推荐、到指定书店买的。学生的父亲,拿起《全能王》中的“数学卷”,气愤地说:“9岁的孩子能看懂这些内容吗?”学生的母亲苦笑着说:“我本来想自己先看看,在家的时候可以教教孩子。没想到,连我也看不懂!”

  有一次老师推荐图书,她打电话问:“非订不行吗?”老师只生硬地回答了俩字:“随便!”听到老师这样口吻的回答,哪个学生的家长还敢不买?

  采访中有的家长说:“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老师叫他买啥,他回家就要钱买啥。你不让孩子买,孩子就给咱闹。”如此一来,老师推荐购书,家长明知买了此书也对孩子学习没太大帮助,但还得“完全自愿”花钱购买。一是怕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二是怕得罪了老师,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们也很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

  图书进校,出现逻辑悖论

  在昝家村某学生家里,学生向记者讲述了买书的大体过程。“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一张单子,让我们在‘同意’‘不同意’上打对号。打完了对号就拿着单子找家长,随后再把钱和单子一起交给老师,最后在学校里领书”。他说:“这样的单子,我填了好几次了。”

  在昝家小学校长王星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小学生口中所说的“单子”,其实是统一印发的“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在薄薄的一张纸上,上半部分是信的内容,强调在家长“自愿选订”的原则下,向淄博全市中小学生推荐课本以外的图书报刊;下半部分,则是“2011年秋季小学教育图书报刊推荐目录”,有《当代小学生》《红蕾》《语文报》等多种期刊。

  桓台县教育体育局工会苏主席、桓台县新城镇教委高主任、昝家小学校长王星等人,均向记者表示:他们是按照省市教育部门的要求,以“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来进行的,家长自愿选订,学校代为办理。记者发现,发出“这封信”的机构,一个是“淄博市图书进校审查委员会”,一个是“山东省教育图书供应社淄博代办站”。其中,前者是“市教育局”研究认可的推荐课外图书报刊的专门机构。

  问题恰恰出现在这里:“发信征订”的形式,经过教育部门认可之后,成为图书进校的一种机制。而这种机制,在操作中会遇到荒谬而真实的逻辑,比如“超越推荐目录,老师私自荐书”、“学生听老师话,哭闹着非买不可”、“家长碍于老师情面,不好意思拒绝”等等,以至于演化为一种带有“隐性强迫性质”的机制,背离了“图书进校”的初衷和自愿原则。

  解决问题,只需“回归原则”

  相比其他机构,教书育人的校园更应该注意影响,洁身自好。

  为了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班主任特意召开班会,竖起右手食指向上举了举问学生:“上头来人检查,要问你们,学校有没有强制你们购买课外读物啊?你们怎么回答?”“没有!”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不对!你们要说,学校没有要求我们买教辅材料,是我们自愿购买的。懂了吗?”这个初三班级的学生闻听此言哑然无语,旋即哄堂大笑,弄的年轻班主任面红耳赤。孩子回到家后对家长说:“这也叫为人师表?我太鄙视我们班主任啦!”这是发生在省城某知名中学的一件真事。

  聊城某地学生反映,班主任号召同学们到一个理发店去理发,结果从班主任到大部分男生,都理了一个“七分头”。这个完全成人化的发型,顶在一个个十四五岁的娃娃脸上,显得呆板好笑,让人忍俊不禁。3元5元的理发之事,人们大可一笑置之。而动辄数十元、百十元的教辅材料,接二连三、年复一年地压到农村家长们的肩头,着实令人难以接受。

  最简单、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回到国家和省里对教育收费的规定上来。比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出台的《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强迫学校订购、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发行部门不得向学校征订或随教材搭售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如果学校做到“不得组织学生购买”,就不会招致怨言。

  令人心情沉重的是,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辅材料竟是“应试题材”。在昝家小学三年级某学生家里,家长拿出一本《学业测评一卷通(英语)》,其实就是“英语试题集”。这书是应老师的要求、专门到镇上新华书店买的。然而,孩子只做了15道“选择填空”题和1道“字母连线”题,就将这本书弃置在家里的书桌上。本来配有一盒英语磁带,也不知丢到了哪个地方。

  为何上级主管部门一再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学校不得向学生强行摊派教辅材料,却始终屡禁不止?明眼人都知道,是利益使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商告诉记者,到学校去推销教辅材料,他们书商给校方的最低折扣可以打到三折,高的也在五折以下。而校方卖给学生的教辅材料,均是按照书上的明码标价出售的,其利润之高,才是促使校方推销教辅材料乐此不疲的真正动力。

-

相关阅读

上一篇:女子走夜路遭性侵害 歹徒称因失恋喝酒起色心
下一篇:男子怀疑女友红杏出墙 将其残忍杀害抛尸(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