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老雕塑家痛心雕塑园现状:不该像破烂一样扔掉

来源:青岛日报 2011-05-09 11:07:36

    海滨雕塑园的废弃,让雕塑家们郁闷不已。“去一次,伤心一次。”5月7日,中国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隋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青岛打造出这么一张文化名片很不容易,不该把它像破烂一样扔掉。”这位从青岛走出去的当代雕塑家领军人物,一直关注着雕塑园的兴衰。

    十一年前,作为全国首家专业性、学术性雕塑馆,海滨雕塑馆的落成,曾给这些艺术家们带来无限的自豪,如今,这些自豪都已化为了难堪和心

痛。青岛市老雕塑家徐立忠的作品“一家子”,就是一个最佳的见证者。

    “最华丽的亮相”

    去过雕塑园的人,应该都记得在东入口处有一组由三个红蓝黄小人组成的雕塑,那是雕塑园里“最老的住户”了。历经了雕塑馆闭馆,雕塑作品被纷纷收回、破坏风波后,“一家子”“幸存”了下来。

    5月7日上午,记者见到了这件雕塑的作者——徐立忠老人。他看上去精神健硕,胡须已经发白。在家中,他向记者讲起了“一家子”十一年的坎坷遭遇。

    2000年5月1日,青岛雕塑艺术馆开馆仪式。徐立忠作为嘉宾出席,“那真是一次最华丽的亮相,到场的全都是国内最知名的雕塑家,青岛的雕塑家根本排不上号。”他回忆道。雕塑馆开馆,激发了岛城雕塑家的创作热潮,五个月后,徐立忠开始创作“一家子”。

    这“一家子”本是一堆废品。

    2000年10月24日,他着手寻找雕塑材料。因为创作的是废品雕塑,他跑去海信和木器厂寻找废料,都失望而返。在青岛钢厂的废钢管理处,他发现了两座废铁堆成的 “大山”,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大钢管做身体,铃铛做眼睛,排气管做成了“爸爸”的领带,废钢丝做成“妈妈”的头发,一个废桶被做成手包,“儿子”头上戴的随身听是用法兰片做成,几个冷凝管做出了一条小黑狗……同年11月8日,他的作品“一家子”创作完毕,同期完成的还有 《伊甸园的蛇》和《雕塑家布德尔的印象》等。

    “青岛市出现废品雕塑并不偶然,它是伴随着青岛工业结构的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飞跃而产生的。”在2001年1月举行的青岛市环保雕塑展上,徐立忠激情飞扬地做了次演讲,“这是全国第一个废品雕塑展,我希望中国第一个环保雕塑园也在青岛建起,它的出现将使岛城的文化光芒更加闪耀。”

    彼时,岛城雕塑艺术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海滨雕塑园加上已建成的“名人雕塑园”和香港路上的雕塑群,青岛雕塑已颇具规模,雕塑艺术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话题,潜移默化地提高着城市的文明和市民的素质。

    与世界级雕塑家同展

    “一家子”创作完毕后,先在市少儿活动中心展览了两年,因该活动中心开辟游乐场需要用地,“一家子”和其余20多件雕塑作品搬进了雕塑园。

    “那时候雕塑园的展览一场接一场。”70岁高龄的徐立忠回忆起当时的盛况仍一脸兴奋。2001年7月,在时任法国驻华使馆艺术专员柳烟的推荐下,法国雕塑家让克洛的《青铜与水彩的对话》在雕塑馆展览,徐立忠前去参观,“让人大开眼界,那可是世界级的雕塑家,他的作品能在青岛展览,当时雕塑馆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除了高档次的雕塑展,游客数也能证明雕塑园往日的辉煌。据统计,2000年“五一”雕塑园接纳游客20万人,“十一”20万人,2001年“五一”期间,游客猛增到了40万人。

    2002年4月2日,徐立忠和几位青岛雕塑家一起,前往雕塑园安装各自的雕塑。“因为海边风大,我挖了个深坑,倒进去混凝土把‘一家子’固定住,再铺上鹅卵石,最后是喷漆。”他回忆道。“当时大伙儿干得都很高兴,为自己的作品能在雕塑园长期陈列而高兴。”

    从那天起,“一家子”走进了更多岛城市民的视野,也开始迎接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的参观。这“一家子”,“爸爸”手拿大哥大,“妈妈”挎着小手包,儿子戴着随身听,挂着相机、牵着小狗,一看便知是个温馨家庭的代表,游客见之,都会会心一笑。

    室外雕塑作品增多,馆内雕塑展不断。2002年11月,“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来到青岛,由于雕塑园一流的陈列环境,那次展览破例将原定每个城市一周的展期延长至一个月。 艺术品竟当废品给卖了

    好景不长。

    2002年底,雕塑园迎来新主人——山东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以5000余万元的高价,获得了30年的经营权,市规划局雕塑办退出管理。随着雕塑展的减少、专业管理的缺失,雕塑园开始衰败。

    “雕塑展锐减,意味着人气降低,雕塑家开始收回自己的作品。”5月7日下午,市雕塑家协会主席张白涛向记者说道。“还发生过作品丢失的现象,让不少雕塑家气愤不已。”

    2006年底,雕塑园再次易主。市政府收回了雕塑园,转由崂山区市政公用局管理。至此,雕塑园内的作品已所剩无几,多年未举办一场展览的雕塑馆“关门大吉”。

    人气没了,游客少了。目睹了雕塑园辉煌的“一家子”过起了“苦日子”。先是“儿子”手里牵着的“小黑狗”被人摸走,再是“爸爸”头顶的帽子被人砸掉,“妈妈”的手提包不见了,“头发”越来越少……

    2008年,徐立忠老人带着家人去雕塑园游玩,这一切看在了他眼里。“一家子”破损不堪,更可气的是他的另两件作品则“神秘失踪”了。他去找管理方,然而,此时的雕塑馆大门紧闭,两个保安告诉他,“估计是拾破烂的人偷走卖了,我们也没法管。”他想索赔,但又能去找谁呢?三次易主的雕塑园,早已权责混乱,最后他只能不了了之。

    “那不是废品,是件艺术品,居然被拾荒的人偷走,真是荒唐至极。”徐立忠拍着桌子说道,气愤溢于言表。“出现这种事情,是一种悲哀。这么好的雕塑园居然沦落到这步田地!而雕塑园东边又在建设现代艺术馆,这和‘黑瞎子掰棒子’有什么两样,文化设施岂能建一个扔一个?”

    “一座雕塑馆的兴衰,折射出的是城市文化品位的起伏。雕塑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元素,更是文明的传承载体。青岛的雕塑水平一度走在全国前列,如今这么好的底子被白白浪费了,实在让人痛心。”他对记者说道。

    最后的邻居

    雕塑家们的心痛从未停止。2010年10月,徐立忠陪同几位 “慕名而来”的朋友再次去了雕塑园。这一次,“一家子”看上去更像 “废品”了——部件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旧。

    “雕塑园名声在外,很多朋友心目中的雕塑馆还是开馆时的样子,见到成了这般模样,都很费解。”他说道。当一群人看到关着大门的雕塑馆墙上竟仍挂着“崂山区×××指挥部”牌子时,全都哈哈大笑。

    张白涛要幸运得多。他的作品只在雕塑馆展览了一次就被收回了,免受了“失踪”之灾。当然,他也有自己的苦衷。2008年,市雕协要举办一次雕塑展,想把地点选在雕塑馆,“我们向有关部门打了报告,没批下来。”最后,100多件作品放在了一家航海俱乐部展览。“最近三年,雕协三次向有关部门呼吁恢复雕塑馆原貌,我自己就给写过两次信,都没结果。”

    “政府应该把雕塑馆和音乐馆、美术馆、博物馆放在同一个档次上进行管理。青岛有这么好的海滨风貌,欧陆建筑,发展雕塑得天独厚,应该继续利用起来。”张白涛说道。“长春的世界雕塑园场地没有青岛好,但这几年搞得相当红火,与政府的支持、扶持是分不开的。”

    2010年10月,陪伴“一家子”时间最长的邻居 “衣钵”(俗称 “中山装”)也搬走了,它被作者隋建国运去了德国展览。

    如今,在偌大的雕塑园里,“一家子”显得更加孤单,它衣冠蓝缕,终日面朝着大海,不知是在回忆往日的辉煌,还是做着复兴的梦……(本报记者 陆 波 文/图)

-

相关阅读

上一篇: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命名征集 市民争相提出建议
下一篇:青青岛微博 微言青岛 爱上青岛 随手拍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