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巨人”的天津模式 ——来自天津的报道之一
走进天津,给人第一印象是“大”。
大飞机、大火箭等重量级项目直接描绘出天津产业的宏大轮廓。然而,另一个“大”更让记者一行感到震撼:举天津全市之力的科技型企业发展蓝图——“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
在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驻地海泰大厦,科技局局长谢文魁介绍,“这个计划将造就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适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使天津成为自主创新的高地,为可持续发展输送强劲动力。”
巧合的是,科技日报也在采访“天津经验”,长期跟踪报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级记者冯国梧,颇有感触:“天津决策层将‘成长计划’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战略,由市长亲自挂帅,加紧培育 ‘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政府引导 “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的态度、政府的引导起着决定作用。”谢文魁对此毫不讳言。
他表示,“现在的天津,已经把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来抓,将之提升到关系城市可持续发展,关系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高度来看待了。”
去年9月,《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应运而生。按照计划,“十二五”期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将增加到3万家,是现有数量的两倍多,全市培育的超亿元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1500家。
如何实现目标?“关键是以企业为抓手,激励、引导、扶持创业,使‘金种子’在各阶段都有成长‘沃土’。”天大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公司总经理葛少云形象地说。
在华苑产业园海泰绿色基地,同时身兼天津大学教授的葛少云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成长计划”极为赞同。他说,“政府不能光抓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能迅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且切入点就是新兴产业,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十分有利。”
当然,“小巨人”的特征是高投入、高回报,同时也必然伴随高风险。
如何在回报和风险之间求得平衡?天津的态度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以滨海高新区为例,每年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达2亿多元,引导带动企业直接投入累计达10多亿元。
高新区新闻中心主任贾旭表示:“这本质上考验的是政府眼光。高新区专门有一套风险评价体系,因此能进入扶持范围的都是技术过硬、市场看好的‘潜力股’。”
“其实,早在2008年,高新区就先行先试,首次推出了区级小巨人成长计划,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有33家,当年销售收入就同比增长了64%。”谢文魁自豪地说。
而天津在全市范围内正式推出更为庞大、精细的“成长计划”,显示出决策层对城市自主创新体系的最新认识。
找准政策
“任何工作只要找准了抓手,并落到实处,肯定会有成效。”谢文魁如此评价天津正在推进的“成长计划”。
记者一行看到,天津各区县、各部门都行动起来了,把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市领导和相关部门也在密集召开会议推动这一工作,毫不懈怠。
钱从哪里来?
市科委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天津将筹集财政资金200亿元,其中市级80亿元,滨海新区和各功能区、其他区县120亿元。同时,借力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手段,推进各类担保和风投基金,为企业提供发展之资。
在成科传动机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胡凤兰告诉记者,公司刚刚以信誉担保的方式,获得了800万元贷款。她说,“只要产业和产品方向对路,天津的科技‘小巨人’融资已不是难题。”
政策如何落到实处?
“由市长领衔,专门成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和督察督办制度,形成协同配合的高效工作机制,不遗余力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天津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曾提出要求:“今后两年内,各区县、各功能区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都要帮助新发展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是一个硬指标,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像抓大项目一样抓 “小巨人”的培育,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改善“小巨人”的生存环境,天津的力度,可谓“空前”。
天津模式
正是这空前的力度,空前的决心,让天津科技型中小企业迎来“发展之春”,迅速地“顶天立地”。
天津官员、经济分析人士大都认为,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正在深刻改变着天津的经济结构。
这些“小巨人”多集中在新能源、生物、软件及高端信息业、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工作必须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做起。”谢文魁坦率地说,天津经济结构转调的步伐由此轻快多了。
现在,“小巨人”的迅速成长,已经让这一方阵成为继大飞机、大火箭等大项目后,天津经济的第二 “引擎”。在许多城市苦苦寻觅新经济增长点时,天津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培育起强悍的“内生优势”。
得益于“小巨人成长计划”的华翼蓝天科技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的飞行训练器和模拟机研发生产企业。总经理谷增伟认为,“像华翼蓝天这样的‘隐形冠军’还有很多,如天门精机、天地伟业、赛象科技等。‘单项冠军’已组成了一个‘团体冠军’方阵,成为天津自主创新的主力。”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天津市科委拿到一组最新数据:
截至今年3月29日,天津市通过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到1.3万家,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利税总额近350亿元,新增就业3万人。
开局“靓丽”。不远的将来,“小巨人成长计划”演进为一个“天津模式”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报记者 刘红星 段晓东 邹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