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某超市货架上摆放的康师傅饮料悄悄缩减50毫升 伊利、蒙牛、乐事等也有商品被指“隐性涨价” 核心提示 方便面涨价计划刚刚被相关部门喊停,康师傅部分饮料却又减量10%“瘦身”,被消费者指责为“变相隐性涨价”。昨天,记者在青岛市场采访发现,与上一波直接涨价风不同,近日部分商家采用“减量不加价”的方式继续隐性涨价。虽然商家自认为涨得不知不觉,但不少消费者却感觉很受伤,对这些 价格不变量少了 昨天,记者在岛城家乐福、大润发等超市看到,康师傅每日C系列产品白葡糖、橙汁、红葡萄、水晶葡萄等已经更换了新包装。换装之后,每瓶容量由原来的500毫升减为450毫升。记者在一家超市看到,虽然饮料的实际容量减少了,但是货架上的标签依然写着500毫升,还没来得及换新的,价格也仍维持原来的每瓶2.5到3元的水平。 康师傅的做法并非个案。有精明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伊利冰工厂的两款产品在没有变动价格的情况下,分量比去年有所缩水。“山楂爽”为75克,比去年少了6克;“冰片蜜桃”为80克,比去年少了13克。此外,乐事罐装薯片已经从120克缩减为110克,蒙牛红枣酸奶也从原先的1.5千克缩减到1.2千克。 “要不是货架上的标签没换新的,都不知道厂家减少量了,真是够鬼的!”市民杨女士说,购物时她无意间比对了一下容量,才发现康师傅白葡萄饮料减少了10%,可是饮料瓶与老款的几乎没什么变化,普通消费者根本感觉不出来,“这个涨价真是够隐性的!” 变相抬价惹怒消费者 其实,隐性涨价并不是一个新招。通过减量,更换低价替代原料等方式涨价,不少大品牌都做过。2008年7月,金融危机前夕,本报记者就曾报道过,打着成本上升的旗号,星巴克悄然更换了牛奶和糖包的供应商,牛奶从“雀巢”换成了“蒙牛”,糖包从“怡口”换成了“太古”。可口可乐也进行了瘦身:原来355毫升的易拉罐换成了330毫升装,价格还涨了2毛。 这种隐性涨价的方式,知情的消费者多数不认可。 市民赵先生表示,如果真是因生产成本提高,适当涨点无可厚非。但希望明明白白涨价,而不要暗地里变相抬价,让消费者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市民王女士也表示,商家自以为是隐性涨价,其实是无视消费者知情权,“还是信息不对等、不公平”。 变相涨价应告知 市场营销专家朱华江认为,现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比较明显,但消化到终端产品,未必有这么高的涨幅。不少企业都借着通胀的名义跟风搭车涨价,实际却是为了维持自身的高利润。企业年报也佐证了这种观点。以康师傅为例,年报显示,2010年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整体营业额再创新高,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1.5%至66.81亿美元,股东所得利润上升至4.77亿美元,涨幅24.4%。所谓的 “不堪成本压力”涨价,其实是为谋取高利润找借口。 对于隐性涨价,我市消保委有关人员表示,减量、换原料都是一种隐性涨价。商家有调整自己产品规格、重量的权利,但应该告知消费者,否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刘文剑 摄影报道) 康师傅方便面早有先例 针对“变相涨价”的指责,康师傅华东区相关人士对记者承认,旗下果汁陆续从500毫升“瘦身”到450毫升。 记者调查发现,其实“明瘦身暗涨价”的策略并非新闻,仔细回顾康师傅旗下方便面、饮品等目录即可发现,商家对此手段早已炉火纯青。 2007年伊始,康师傅方便面拉开了年度“瘦身”帷幕,其中豚骨拉面从92克/杯“缩水”到85克/杯。当年夏季饮品上市前,原本500毫升的康师傅冰红茶也从500毫升 “减肥”10毫升。 2007年7月,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等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业携手上调价格,平均涨价幅度达到20%。随后,发改委宣布此次方便面涨价属于价格串通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明涨”被制止后,康师傅再度使出拿手的“减量不加价”手法,其中,红烧牛肉面从90克减重到了85克,“缩水”幅度超过5%。 在过去的半年间,康师傅方便面价格“三级跳”的新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2010年11月开始,康师傅袋装方便面涨价10%,占袋装方便面销量三成的经典系列从2元上调到2.2元,一度引发与不同意上调价格的法国零售商家乐福旷日持久的零供大战。 而从2010年4月开始,有媒体报道,康师傅部分方便面的面饼再度陆续瘦身,原来100克的降至95克,原来95克的降至90克。 商家为何偏爱“隐性” 据介绍,低浓度果汁占果汁市场铺货量的80%,凡是生产果汁的企业都已涉足该领域,竞争较激烈,为了锁定消费者,维持市场份额,一般企业都不敢轻易涨价。“消费者对价格比较敏感,如果产品的替代性比较强,那么谁也不敢率先挑起涨价大旗。相反,‘减量’的手段比较隐蔽,不容易为消费者察觉。”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陈静说。 “当前我国通胀压力较大,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把所有的成本压力都转嫁给消费者。”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说。 搭通胀之车逐垄断之利? 业内专家表示,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适度上调价格也可以理解。但部分厂家如此频繁涨价,就不是成本推动能解释了。在市场集中度较高的部分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介入调查,是否涉嫌滥用优势地位随意涨价。 东方艾格农业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马文峰曾经在食品企业工作,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比较明显,但消化到终端产品,未必有这么高的涨幅。不少企业都借着“通胀”的名义跟风搭车涨价,其实是希望赚更多的钱。记者调查发现,不少领头涨价的企业,业绩依然非常靓丽,涨价并非真的是“不堪成本压力”,而是为了维持可观利润。 AC尼尔森2010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1.6%和55.8%,其中容器面的占有率为69.7%,高价袋装面销售额的占有率为70%;即饮茶市场占有率51.9%,较去年同期48.4%提高了3.5个百分点;瓶装水占有率20.8%,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稀释果汁17.5%,较去年同期的14.2%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市场机构苏赛特认为,康师傅在不少品类上都占据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意味着其对零售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更强,这类企业常常充当涨价急先锋也就不意外了。 上海润一律师事务所律师费少凡表示,西方对企业垄断行为和价格操纵的监管和处罚均非常严厉。我国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对占据垄断地位或有行业绝对控制力的企业加强价格监控,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则要加大处罚力度,增强威慑力。 据了解,触犯欧盟反垄断法规的公司最高将被课以相当于违规年营收10%的罚款。今年3月,在洗发、护发产品领域占70%市场份额的宝洁、欧莱雅、汉高等8家化妆品制造商,在西班牙被发现结盟操纵价格达20年,被西班牙政府处罚5000万欧元;4月,日化巨头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因操纵洗衣粉价格遭受欧盟反垄断机构的罚款处罚。 马文峰认为,占据垄断地位的企业如果要涨价,监管部门可以要求其向公众公布其具体成本和利润情况,并通过类似于公众听证会的形式,决定是否可以涨价。(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