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举行海葬活动 923名逝者魂归大海(组图)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4-17 06:52:15

    海葬真正环保低碳

    上午8时,随着一长三短的汽笛声,骨灰撒海活动正式举行。逝者家属默默排队依次上船。记者在游艇上看到,游艇尾部放置了一个类似漏斗的装置,工作人员介绍,逝者的家属通过这个装置把骨灰撒入海中。游艇中部放置一个大纸箱,工作人员称是回收箱:为确保海葬活动的真正环保低碳,除骨灰和鲜花外,其余一切物品都要回收,不能扔进大海。记者了解到,即使是鲜花

,也必须摘下花瓣,把枝叶等全部回收,只能让花瓣随骨灰一起沉入大海。

    今年骨灰撒海的地点,在位于第一海水浴场北侧千米远的地方,游艇从码头出海后,先折向西然后再向东行驶,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路线他们事先向省海洋渔业厅提出申报过。8时25分许,游艇抵达指定海域,此时游艇上的扩音器里响起了哀乐。

    鲜花和泪水送别亲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59岁的张先生和妻子一起,抱着父母的骨灰,走到船体尾部,流着泪将骨灰缓缓地撒入海中。“我母亲是2009年去世的,父亲已去世多年,这次我们把父母合葬,也了却我们一桩心愿。”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母生前就不喜欢传统的祭祀方式,不建议他们祭祀时烧纸。

    “爸爸,一路顺风啊。”在现场,一名中年男子边撒骨灰边说着,他希望父亲的骨灰能在大海中安息。记者留意到,现场没有嚎啕大哭的声音,但不少市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记者留意到,所有游艇到达指定海域后,自觉分散开来,且向着不同方向航行,这是避免因为船靠得太近发生意外。十几分钟后,骨灰撒海活动正式结束。

    外地人组团来青海葬

    在昨天的海葬中,来自外地的逝者家属也不少,其中多数来自济南、淄博、潍坊,还有的来自省外,如北京、石家庄等地。其中来自石家庄的唐女士和朋友“组团”来的青岛,“一起来海葬的是丈夫以前的同事,都已经去世多年,我们也感觉这种方式很好,惟一遗憾是丈夫虽然喜爱游泳,但却从未见过大海,自己和女儿也是头一次来青岛。”据介绍,唐女士丈夫去世于2001年,前段时间听同事说要给死者在青岛做海葬,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详情,就通过同事在青岛的亲戚联系好了一切事宜,最终顺利成行。

    “我丈夫很喜欢游泳,是个性格随和的人,生前曾多次提过把骨灰撒掉的事,但我从来没当回事,没想到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唐女士说,这次是赶上了好时机,不然还要等很长时间,而且她自己会更想得开,等自己百年后,骨灰也不会要,至于儿女们怎么处理,自己连管也不会管。她的女儿罗小兰也是海葬的支持者,她认为年轻人很容易接受这种方式,但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中老年人对海葬持支持态度,“更加环保,报刊杂志上也说这样避免了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不过更重要的是理念,选择哪种方式可能会受到细微心理变化的影响,不论如何选择都应该受到尊重。”

    30名亲属前来送行

    “我母亲一生任劳任怨,临终前反复说想回到青岛,回到自己年轻时工作过的海边。”昨天上午,身为老大的周建芳和姐弟、子侄们带着母亲陈秀兰的骨灰登上船,实现老人数十年来的心愿。据介绍,陈秀兰去世于2009年11月,去世时81岁高龄,老人健在时曾向儿女们提起,希望百年之后能回到青岛,不要土葬,最好能把骨灰撒入大海,“母亲特别崇敬周恩来总理,周总理的骨灰撒入大海后,母亲一直记在心里,到了晚年也萌生了骨灰撒入大海的想法,家人们都很支持。”周建芳说,母亲老家在日照,很小时就来青岛当纺织工人,十多年在青岛的学习工作让她爱上了这片海,后来嫁给了青岛人周式玉。

    周建芳介绍,父母两人参加支援三线,辗转多个城市工作,后来定居北京,亲友则多数分散在北京、青岛和西安三个城市,“父母一直想念青岛,多年来时常回来探亲,每次都会看看大海。”周建芳说,老人晚年惟一心愿就是回到青岛,可由于时间的安排和全家人的工作关系,一直到现在才做到。

    据介绍,为了安排将老人骨灰撒入大海,全家30多名亲属再次聚到青岛,“我父亲今年87岁,也非要亲自来送我母亲一程,但他因为年龄太大没能上船,只能在岸边远望。”周建芳说,来送母亲最后一程的有30多人,其中有20多人上了船,这里面有老人的子女、侄子和孙辈的亲属。海葬开始后,周建芳和亲属们将菊花瓣覆盖在老人的骨灰上,慢慢地将骨灰撒入大海,看着老人的骨灰消失在大海中,亲属们不禁失声痛哭。

    夫妻相伴长眠大海

    “我们青岛人容易接受海葬这种形式,因为在青岛人心里,大海和土地的地位是一样的,都是家。”45岁的袁虹和丈夫矫学峰昨天一起登船将父母骨灰撒入大海,此前老人的骨灰一直放在殡仪馆,多年来一直知道有海葬,可每次都因为时间不凑巧而错过,去年底两人从报纸上看到海葬的消息,和家里人商量后,决定完成父母的遗愿,把老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据介绍,袁虹的父母分别去世于1993年和1999年,父亲在去世前就曾经说过 “死后不要留骨灰了”,可做儿女的当时还是按照传统习俗将骨灰放入了殡仪馆,后来母亲去世前又提到这件事情,家人才开始认真考虑海葬的事。“我父母的思想十分开明,他们常说留着骨灰占地方对自己又没意义,自己不会被这种老思想束缚。”现在看到这次海葬来了那么多人,袁虹也比较吃惊,看来这种新的殡葬模式已经受到很多人的认可,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外地人,“我们两口子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不想买墓地什么的,估计到时候海葬就成为殡葬的主要形式了,希望这种环保的方式能推得更广。”袁虹说自己家住延吉路,想父母的时候可以为他们烧炷香,也可以到海边来看看,不过一定不会在海边烧纸,这样会破坏环境。记者随机调查了几名参加海葬的市民,他们也表示,自己去世后也想采用海葬的方式。

    海葬属于绿色殡葬

    市民政局有关人士介绍,海洋也是地球的土地,骨灰撒入大海同样是回归大自然,也是“入土为安”,遗体火化温度为1000℃左右,有害病菌根本无法存活,人体焚烧的骨灰属无机物碳酸钙,同时选择水动力足海域撒海,使撒入的骨灰能冲入海洋而不会导致回流,对大海不会产生环境污染。海葬不光是节地,还是环保、生态的一种绿色葬式。

    满200就组织撒海

    据悉,为满足群众的殡葬需求,经民政部门研究,今后将根据报名撒海数量规模,适时组织撒海活动,而不仅限于每年清明节、农历“十一”两次。下次骨灰撒海活动初步定于5月中旬。民政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后报名的逝者家属只要达到200人,就会组织一次撒海。

    另外,民政部门拟为撒海逝者建专门的纪念堂 (碑、墙),供亲属祭奠怀念。目前建设地点初步选定为九峰陵或福海园。

    海葬参与率逐年提高

    市民政局表示,保障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避开有限陆地资源,拓展新的领域。青岛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并不断打牢基础,充分利用天然地理优势。

    青岛紧靠大海,在蜿蜒73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大小49处海湾、60多座岛屿是我国北方最好的海域。青岛人常年生活在海边,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魂归大海”既自然又亲切。工作人员介绍,从历年“海葬”数字可以看出,社会认可度、群众参与率逐年提高。而我市的“海葬”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市殡仪馆成立的殡葬服务中心,牵头协调和办理与骨灰撒海有关的海洋渔业、检疫化验、环保、港务、船只等相关手续,设立服务专线,受理丧属申请、签订协议,组织海上撒海仪式,提供骨灰袋、鲜花、手套、纸盒等基本撒海用品,提供骨灰运输和丧属交通服务,统一为丧属购买海上人身保险。

    从1991年至2010年上半年,全市已举行撒海活动60余次,抛撒骨灰4100多具,若按农村传统埋入地下计算,直接节省土地上百亩。

    免费海葬办理地点在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四方区重庆南路178号,联系电话:84961560、84884444)

-

相关阅读

上一篇:岛城首次举办全国麻将大赛 144名麻友打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