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青岛发现清代书画大师石碑 两天前,青岛胶州市民宋先生来到胶州洋河镇宋家村看望亲戚时,意外在村前石桥上发现了一块古代石碑。扫去石碑上尘土,他惊讶地发现这块石碑竟然和清代中期胶州著名书画家法若真有关。昨天,胶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经现场查看,这块石碑是为法若真妻子所立。与法若真有关的石碑在胶州是首次发现,为研究法若真生平提供了重要实物。 意外 桥面发现清代石碑
根据宋先生的指引,昨天上午记者来到胶州洋河镇宋家村看到了这块石碑,只见石碑高约1.5米,宽约0.5米,厚达0.2米,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刻有200多个隶书文字,记载时间为康熙年间,尽管历经了300多年时间,但上面文字依然非常清楚。而在石碑右下角刻有“上江左布政使法若真”的字样。 调查 石碑是为法若真妻子所立 据84岁村民宋老太介绍,当初这块石碑立在村后一片岭地上,“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响应号召要“破四旧”,村民们就对石碑背后的古墓进行了挖掘。“当时古墓里东西都被抢走了,岭地上就剩下了这块石碑。”宋老太告诉记者,村民们将在古墓里发现的不少金银首饰和绸缎全部拿走,后来村前修石桥时便“废物利用”将石碑当成了桥面,这一放便是30多年。 昨天,胶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知道此事,几天前去现场调查完毕。初步推测,这块石碑是清代书画名家法若真家人的石碑,根据碑文记载,这块石碑是为法若真妻子所立。 进展 石碑将运回博物馆 胶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法若真是胶州历史上一位名人,5年前,为了纪念他的生平事迹,他们还找到了法若真的故居遗址并立碑保护起来。而在以往调查中,关于法若真相关的实物资料不是很多,这些年他们也一直寻找,但始终没有找到。“这块石碑在胶州还是首次发现,为研究法若真生平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碑文记载了法若真曾经做过浙江按察使、布政使,为官清廉,为民办事,我们会将这块石碑好好保护起来。”胶州市博物馆馆长王磊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为石碑建档造册并联系了当地有关部门看管起来,他们将尽快把石碑运回博物馆保存。 法若真弃官隐居30年 据胶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法若真(1623—1706)字汉儒,号黄山、黄石,祖籍济南,先祖于明朝景泰年间任职胶州,法氏后人遂定居胶州城里。法若真自小好学,受过良好的教育。顺治三年(1646年),他与伯兄若贞同中进士。后来,法若真先后在福建、浙江、安徽任职,曾任按察使和布政使。他体恤下情,兴利除弊,为政清廉,深得人心。一次安徽灵璧等五县歉收,民不聊生,他上疏请求减免五县租税,遭礼部拒绝后,他甘愿破家代灾民交租纳税,被人们称道。康熙十八年间(1679年),数名大臣联合推荐法若真举博学宏词科,他有病没能应试。从此法若真弃官剃发隐居黄山30年,后回胶州,一年后便辞世。法若真颇有政声,学识不凡,但真正扬名于世的当数他的诗书画,他的诗 “不今不古”(纪昀),超然脱俗,自抒性情,独成一格。他的文章“或庄或谑,可歌可泣”,“百态俱出,万变不穷”,被清初文坛同仁誉为“海内词坛尊宿”和文坛“泰山北斗”。 法若真善作山水画,大幅作品汪洋恣肆,变幻神奇,别有风骨。扇面小画雄健清俊,不拘一格,风趣横生。 法若真精于书法,行、篆、草、楷都在行且都显示独特的风格。行书“有鸾停鹤峙之势”,草书“巨幅大笔,气势魂魄”。 法若真是清代山东为数不多的诗书画皆有成就的文人,著有《黄山诗留》、《介卢诗》、《黄山集》等,《树沙飞泉图》等27幅被收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记者 牟成梓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