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华社记者 雒宸 王熠 2010年12月29日,青岛港全年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200万标准箱,提前三天实现全年生产目标。至此,“十一五”期间,青岛港港口吞吐量年均递增13.5%,完成吞吐量14.5亿吨,集装箱4945万标准箱,均比“十五”翻了一番还多。在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看来,奇迹的背后,是青岛港依靠创新获取了不竭动力。 创新发 2010年6月12日,青岛港第六届科技大会召开。闫志庭身披红绶带作为科技创新突出拔尖人才,登上主席台,从常德传手中接过了荣誉证书和3万元奖金。 作为青岛港大港公司工具备品队的队长,参加工作30多年来,闫志庭和他的团队从小处入手,先后研制、革新了25吨矿石卸船专用斗,多用途吊叉车下舱属具等499项工属具革新项目,有18项获得国家专利。“现场有什么样的货种,我们就有什么样的工具”,闫志庭说。 在青岛港,像闫志庭这样的“能人”还有很多。 常德传经常鼓励员工:“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只要能更好地解决港口发展的实际问题就是创新。”“十一五”以来,青岛港员工创造的各类科技成果多达1600多项,以取得优秀创新成果的员工名字命名了1500多项员工品牌。创新发展的潜心实践,正在成为推动港口科学发展、决胜未来的强大动力。 20多年来,青岛港年年进行技术工人考工晋级;年年开展技术大比武,基层单位月月开展技能竞赛。每季度集团和公司都要进行一次科技进步成果、工属具革新成果、千项软件成果的评比表彰;每季度对员工“金点子”、员工品牌给予表彰奖励;无论年龄,无论岗位,只要是有助于港口的发明创造就给予奖励。 前港公司在装车机臂架头部分叉漏斗处加装两条皮子,解决撒漏问题,以“零投入”带来70万元的“大效益”;油港公司通过对码头绞缆机黄油杯改造,大大提高润滑效率和润滑质量;集装箱公司创新服务质量,缩短外集卡车在场时间,使集卡车收发箱在港时间平均30分钟下降到了平均18分钟……在青岛港,由工人们完成的发明还有许多。袋装货成组移动码包平台、小吊自动摘钩、篷车袋装货物装车推车器、库场图形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基层职工破解“五大难题”的胜利果实。 青岛港还连续三年在全集团开展群众性的“千项软件开发应用”活动,开发出软件成果3148项。2010年,青岛港完成科技创新、工属具革新成果295项,软件开发应用成果1182项,这些成果应用进了科室、进了基层、进了班组。 2011年1月,常德传带领机关干部来到码头上“冬练三九”,与工人们一起劳动。这个冬天的劳动与以往不一样:从缝包到码包再到装车,全过程都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常德传和装卸工人们整个过程一个包都不用搬! “不出大力、不流大汗,效率高了,每天还能多赚50块钱!”工人们用最通俗的语言形容创新带来的成效。 创新让码头更安全 2011年2月18日凌晨,满载1.77万立方米原木的“可维”轮即将结束作业离港。船舱里,挖掘机灵活伸展抓具,“空无一人”;码头上作业现场,装载机来回穿梭,“空无一人”。这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效果——“原木装卸作业无人化”。 “上世纪80年代干原木,那可是敢干不敢看!沿海港口没有一个不打怵的!”装卸队队长陈守升是一个有着近30年装卸经验的“老码头”,回想起20多年前的场景,他的脸色立马就暗了下来。 “那时原木卸船,尤其下舱作业时,我们要拖着沉重的钢丝绳扣,从重达几吨的原木缝隙中穿过去才能吊卸。加上原木湿滑、船舶摇摆、机械作业,原木随时可能松动,稍有不慎,非死即伤。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条原木船装卸作业,都要发生致残甚至致死的事故。我们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一下舱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上来……” 因无法解决原木装卸作业的复杂性和高危性难题,原木货种曾经退出青岛港的装卸历史。 2010年,青岛港对原木装卸作业过程进行刻苦攻关,破解难题——舱内改装挖掘机抓具和门机抓斗,用挖掘机替代人力;码头上划定隔离区域,进行无人化作业;拖车运输制作专用高边“羊角”,避免原木滚落;码垛作业采用抱夹和曲臂吊配合码垛,人员不用再上垛作业,彻底实现了原木装卸作业的“人木分离”。原来一个班一个点需要10个装卸工人,现在一个班一个点只需要4个装卸工人。 科技创新让工人们更安全,码头上装卸效率更高,工人们干起活来干劲十足。 创新生产模式 “这是你的矿石市提提货单,请保管好。”来自莱钢的汽运司机李师傅接过配货站打印的电子提货单,驾驶着车辆向港内驶去。与此同时,他的提货单信息也随即传输到了库场队的空车过磅系统中,在随后的验车点验车、装载货物、重车过磅、重车离港的整个过程中,市提车辆每个环节的信息都被一一记录在系统中,从而实现了从疏运计划到最终出港的全程跟踪、全面控制。 青岛港前港公司安技部赵伟丽说,传统的港存货物管理仅靠人工记忆和手工录入,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理货数据的采集时间最长要滞后现场生产24小时以上,一昼夜的数据全部处理完毕需要一个白班,各部门需要的数据要48小时后才能看到并使用。对此,赵伟丽向公司建议创新改进市提流程,打造了堆场货物管理操作自动化系统,在汽车疏运中,采用RFID、条形码、GPS无线数据采集等综合信息技术对矿石煤炭码头货物实行智能化管理,实现现场理货数据的动态处理。 堆场货物管理操作自动化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装卸效率,2010年,矿石接卸“孙波效率”3次打破世界纪录,装卸效率达到6769吨/小时。同时,通过自动化、协调化、可视化采集数据,建立了货物全程跟踪系统,实现与海关、港口公安全面全方位监控,大大加强了货物管理的安全性。 创新给青岛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青岛港人已经把创新战略写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建好创新强港,夺取更大的胜利。”常德传信心十足。 (3月4日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