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北舰女子抢修队:女中校领衔 像男兵一样战斗

1
青岛新闻网 2011-03-21 07:10:46 青岛日报    新闻报料

    在由水兵、战舰、潜艇组成的钢铁方阵中,一簇有着与大海相同品质的 “蓝色玫瑰”悄然怒放,艳丽夺目。水兵们敬佩地传诵着她的 “军语”名字——舰船特种装备故障排除女子抢修队。

  这支由海军中校谌丽,海军少校王春华、傅海燕,海军上尉韩海玉、李成晶和彭文娟等6名青年女科技干部组成的抢修队,来自北海舰队某舰船装备技术保障大队,她们中间5位拥有研究生学历,平均年龄33岁。近年来,她们先后

参与完成6项科研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多人多次荣立三等功,多人多次被上级表彰为装备修理先进个人。

  高学历女兵拿起电烙铁

  来到这里几乎无一例外地有过心理落差与挣扎,但是她们最终坚持了下来,成为军中“蓝领”

  谌丽是女子抢修队的领头人,也是大队第一位从事一线舰船修理专业的女军官。然而,大学毕业分配到部队的谌丽却吃了“闭门羹”——1994年7月12日,当她怀揣对部队的美好憧憬兴冲冲地来到修理所报到,老所长毫无二话背着手把她领进招待所,安顿好食宿后撂下,一连三天不予搭理,“我看她到女兵集中的通信连比较适合,装备修理直接面对战场,战场让女人走开”。

  本以为大学期间系统学习过专业知识,上过实操课,装备维修一定能够驾轻就熟,但真正接触了才发现书本上的知识根本不够,第一次面对某型“剖膛开肚”的装备,她就遇到了说不上话、插不上手、干不了活的尴尬。好学的品质又一次拯救了她,她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主动拜师。在师傅的鼓励和手把手传授下,她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看图纸、跑电路、修样机、记笔记上,“每天晚上,我猫在车间学专业到深夜,有时手里握着电烙铁就睡着了”。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沉甸甸的成绩,装备系统几次大比武,谌丽每次都能斩获头名,多年来她累计写下专业笔记20余万字,逐步成为能独立完成50多型舰用通信装备等级修理的技术骨干。

  王春华则是另一番 “遭遇”。2000年底,当她穿上心仪已久的军装来到部队,却发现装备修理所与她一心向往的科学研究所根本不是一回事,她打电话给家人说:“我想当的是搞科研的专家,而不是什么拿电烙铁的修理工!”

  未曾料想到的是,在她看来高中生都可以干的活,竟然接二连三地给她下马威,面对一个个拆卸开来的军用装备,她手中电烙铁根本不听“指挥”,焊接完工的装备依旧处于“生病”的状态。

  她横下一条心狂补技能课,常常对照说明书演练操作,埋头图纸堆一钻就是一整天。终于,随着手中电烙铁在电路板上的一次次焊接,她成了装备维修战线的行家里手。

  而对于傅海燕、韩海玉、李成晶和彭文娟几位更年轻一些 “学生官”,几乎无一例外地有过同样的心理落差与挣扎,但是她们最终坚持下来了。她们骄傲地说,做一个为保卫祖国贡献热血的“蓝领”没什么不好,面对大海与水兵,“蓝领工人”好比就是“蓝色玫瑰”,能够用自己的“蓝玫之爱”报效祖国。

  像男兵那样去“打仗”

  “讲话走路文文静静,但工作起来就是假小子,在有些方面甚至做得比男兵更细致完美”

  “像男兵那样去打仗!”这是女子抢修队的座右铭。

  2006年的一个夏天,北海舰队某军港。一幕情景剧正在东拖875舰上演。一位女军官爬上了高耸于甲板之上的桅杆顶,这位浑身焕发着青春气息的女孩是女子抢修队队员李成晶。那天该舰申报了一个故障:测风仪不能测出风速。李成晶检查后得出结论,故障出在桅杆顶部的风速传感器。看似柔弱的小李仰脸一看,就拎着安全带、背着工具包蹭蹭往上攀。

  那时,刚刚与她确立恋爱关系的男友王鹏杰任另一艘舰的副舰长,他的舰这天恰好与875舰毗邻。看到准嫂子入了云端,一位老兵急得冲着小王喊:“你老婆上桅杆了!”甲板上,小王紧张得示意所有的人都不许发声,自己则屏住呼吸,关切地看着她的一举一动。

  半小时后,排除了故障的小李回到甲板。面对小王关切的责怪,小李嘟起红扑扑的脸嘿嘿一乐:“俺的名字叫不紧张!”

  韩海玉的经历也同样传奇。那是2003年冬季的一天,某潜艇上报了一个故障。小韩预测分析,感觉故障点在天线头上。但天线头在潜艇舰桥的顶端,上去既困难又危险。从小就胆小的她此刻变得格外勇敢,二话不说上悬梯、登舰桥,顺着裸露在艇壳外壁的铁梯子,爬行至只能半蹲着的天线基座旁边。找到需要焊接的故障点后,却由于天太冷风太大,烙铁达不到熔锡点。她于是突发奇想,用盖装备的帆布罩把自己罩在里面施工。罩内需要照明,她于是用嘴叼着手电筒,歇歇停停前后一个多小时,总算排除了故障,当内舱报告“装备恢复正常”时,小韩这才发觉自己冻得腿都不能动了,牙酸嘴麻全身像散了架。

  像男兵那样去“打仗”,表现在谌丽这里,却是常常和男兵去 “打仗”。一次某新型护卫舰装备故障,谌丽上舰修理时,一位曾参与接装的资深技术骨干明显不太服气,俩人唇枪剑舌展开交锋,较真到最后,谌丽卸开后盖在一个细小的地方动了几下,装备即刻恢复正常。从此,这位骨干经常打电话向她请教,开口闭口称呼她老师。

  “她们讲话走路文文静静,但工作起来个个都像假小子!”事实上,女子抢修队员有些方面做得比男兵更细致完美。比如,她们每一次拆装检试,总是很细心做好标记,以方便官兵操作使用和下次检修;在每一次维修检测结束后,她们总是习惯地把机器仔细擦拭一遍……她们说,舰艇装备是打胜仗的基础,她们现在多做一些,战友们在将来战场上就能多一份胜算的把握。

  围绕战斗力建设搞科研

  一切从零开始,从基础配套建设到勾勒信息室的全景与细节,她们做了无数次彻夜难眠的思考

  中央军委基于信息体系作战的概念一经提出,女子抢修队员站在新形势装备保障模式变化发展的新平台上,感觉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更加有意义,肩膀上的责任更加重大。

  针对某敏感海区导航数据信息空白,韩海玉积极申请加入攻关小组。韩海玉所在723舰排水量比较小,然而一出海就赶上大风浪,舰艇摇晃在30度以上。整整4天3夜,尽管她胆汁都吐出来了,但坚持守在测试系统旁边,她说自己当时横下了一条心,就是死也不能离开战位,不能耽误数据采集。最终,她参与的科研项目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而谌丽在科研攻关方面更是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主持研制了 “某系统修理仪”,项目通过海军鉴定委员会鉴定;与同事一起研制了“潜艇通信用多路耦合匹配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进行的《某新型导弹护卫舰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与研究》,对海军其它舰艇通信系统的研制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打造信息化保障平台、向科研要保障力上,女子抢修队员决心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傅海燕和彭文娟分别承担起两个中队信息中心建设的重任,一切从零开始,从基础配套建设到房间装修和设备采购,再到勾勒信息室的全景与细节,她们做了无数次彻夜难眠的思考,做了无数次废寝忘食的资料修订与录入工作,历时数年终于使资料信息室初具规模。

  在这里,可以查询到相关装备的电子身份,可以找寻到科研攻关的相关资料,可以征询到装备管理的法规文件,可以查阅到易发故障的排解方案……傅海燕满怀憧憬地告诉记者,她们的信息资料室将来要向着打造更好更强大的平台进发,在精确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军民一体化联合保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届时,在她的资料室,可以邀请专家对远航舰艇实行实时的可视化故障会诊,可以对每一艘舰艇每一个装备实行全时监控,可以为搞科研的同事提供媲美实验室的研究环境。

  侠骨柔情的奉献之歌

  女子抢修队员的爱人都是海防一线的军人,正是有着共同的理解与支持,使她们既成了家里的贤内助,又成了顶梁柱

  谌丽的家庭有个习惯,每年大年除夕都要召开家庭会议,每人作一番自我总结。今年的总结中,丈夫王强再一次深情回顾了自己那年卧病在床时,谌丽边干工作边照顾自己的情景。

  1996年春节前夕,在驻威海某部工作的王强在一次任务中遭遇车祸,石膏从脚后跟打到腰部,仰面躺在床上休养了近一年。当时好在家属区与工作间相隔不远,谌丽从单位借了两部对讲机,一部放在爱人床头,一部带在身边,一边工作一边陪护。王强说,有了那段患难深情作底蕴,他们的家庭亲情弥久更坚。

  幸福很相近,奉献各不同。在彭文娟的记忆深处,最难忘的是自己读研的经历。2006年9月她被列入“强军计划”人才培养,考取了东北大学读研深造。这期间,不巧的是偏偏有了身孕,考虑年届大龄,她和丈夫决定接受这个宝宝。

  时至2008年,由于她就读的母校是奥运会分赛区,学校通知她准备提前接受考核,这意味着她的课题必须提前完成。当晚由于压力大羊水破了,孩子提前出生了。到考核的那一天,丈夫把她和仅出生两个月的宝宝一起送到课题组,就匆匆回部队执行任务去了。她每天到实验室修改论文和准备答辩材料,奶水常常溢出来浸透了衣服,而在宿舍的孩子因为见不到妈妈哇哇大哭。最后,经过彭文娟母子俩的“共同”努力,她的课题终于顺利通过。

  王春华和其他姐妹一样,也亏欠孩子许多。孩子上幼儿园期间,正值她在主持一个专项修理,大部分时候到幼儿园接孩子都是倒数第一名。好多次孩子问她:“妈妈我是不是犯什么错误了,您不来接我,是在处罚我吗?”好多次,她急匆匆跑进幼儿园,老远看见儿子趴在三楼的窗户,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但事情总有两面性,针对家庭的特殊情况,王春华刻意培养了儿子独立的意识,现在已经上小学的孩子,每个学期总能捧回一张张奖状。

  如今,女子抢修队的6名队员全部结婚生子,他们的爱人也都是海防一线的军人。尽管平常聚少离多,但每个家庭都是事业情感双丰收,他们相互理解支持,共同为海军事业尽心尽力。

-

相关阅读

上一篇:2011上半年青岛村两委换届 按期换届率应超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