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山东 > 正文

70岁教授30年撰写胶东史 倾尽心血右眼失明(图)

1
青岛新闻网 2011-03-20 15:23:05 水母网    新闻报料

草稿纸共八大盒

    为寻历史遗址走遍山头

    在烟台土生土长的安家正,对自己的家乡有着特殊情怀。安家正说,我是胶东人,几十年来都在研究胶东历史,也十分珍爱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胶东文化。

    “一部八十万字的通史,能让后人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最真实的胶东文化。”安老自信地说。

    在安家正的小书房里,摆满了各县市区,不同版本的史志、文史。令人吃惊

的是,安教授不仅收藏,而且一一仔细看过。以龙口市志为例:最先是简志,后来又出版了一部正志,安家正对照两书看了一遍,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蓬莱、栖霞、海阳各地的学术活动,安教授均闻讯赶去。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登举办了两次以“圣经山到底是不是全真道教发祥地”的国际研讨会,为了找到山上72庙的遗址,当时年近花甲的老人把整座山头走了个遍;安教授对胶东历史情有独钟。有次应邀去海阳参加座谈会,会后,安教授既不去金沙滩看海景,也不去招虎山看风景,只要求当地部门带他去看看“嘴子前”古墓遗址。

    “为何跨国公司在各地都要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安教授认为,本土人才的乡土感情和对本地地域文化的熟稔,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后劲。因此,也只有生在长在胶东的胶东人,才能用浓烈的乡土情怀来演义通史。

    写书三十年累得右眼失明

    历经三十载,成稿八十万字,一本胶东通史书稿,倾尽了老人的心血和汗水。

    三十年前,正值年轻力壮的安家正已经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安老发现,关于胶东文化的记录多而杂,想要写出一本专门的胶东本土研究专著,非得深入研究、到各地探访调研才行。安老说,写这本书从开始准备时就打算出版,不能草率从事。

    三十年来,安老的空闲时间都是在家里的这张老书桌上度过。灯下整理、草拟、誊写,草稿扔了不计其数,卡片、笔记本能装上半麻袋,光是后来的钢笔字草稿纸就装了满满的八大盒。在安老的书桌上,放着一个放大镜,老人想写点东西,只能依靠放大镜。“写书累得右眼失明,左眼也仅有0.25的视力。”老伴邹淑香说起来就眼圈发红,如今,为了保护仅剩下的0.25的视力,邹阿姨每天都要给安老读书读报。

    写书的困难却远不如收录、甄别史料来得艰难。第一册写的是远古时期,从白石文化到两汉。安老说,由于那个阶段有关胶东文化的史料记载少之又少,质量也差,要想给后人留下丰厚且又真实的历史资料,安老不得不跑遍全市各个地方的图书馆,遇到有考究的书籍,即使跨市跨省,安老也要几经辗转弄到手;第二、三册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落,史料虽多但难辨真伪。第四册写近代史,史料虽多,但争议性也大。这些都需要安老翻阅大量史料,去伪存真。

    全书模仿《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写作手法

    安老说,《胶东通史演义》侧重于向社会人士普及历史知识,书中并不做任何的学术研究,用了述而不作的写志手法。

    已成稿的四册书中,注重对历史细节的生动记述,从记述重大历史事件到记录杰出人物,从社会变革到民俗变迁,语言力求通俗易懂,叙事生动形象。安老在撰写通史的时候,模仿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写作手法。名为胶东通史演义,却是正史的通俗化。考虑到书籍面临的读者群将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安老还把文言文都翻译成了白话文。

    “书中涉及的历史资料力求经得起推敲。”安老说,书中不用有争议的、不准确的材料。遇到实在绕不过,或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传说,就以附录的形式记载,与书中的正文分开。

    老人一生的文艺创作有32本书,与老伴住在一栋不到五十平方米的三居室里。老人对该书的未来充满信心。“文化要被物化,必须有真实可触的物质作为载体。”安老说,一座城市最具持久的竞争力仍是文化。想一想,每座城市里都有相似的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公路、绿树成荫的公园,而要彰显一座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只有从本地的文化入手。一部经得起推敲的胶东正史演义,将会是港城跳动着的文化脉搏,闪耀出胶东地区的光辉历史……

-

相关阅读

上一篇:山东烟台海域发生翻船事故 船上18人仅1人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