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文化扶贫开发,是解决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紧迫的民生问题,是‘思源回报’老区人民的迫切需要。”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如是说。 秦巴山区(四川部分)涵盖了四川5市28县1174个乡(镇),占全省总面积的38.53%,人口占全省的38.53%。秦巴山区既是革命老区、地震灾区,也是全国典型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属川陕革命根据地(全国第二大苏区)的核心区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当年12万巴中儿女参加红军,有4万多人壮烈牺牲,2.5万人成为革命烈士,27人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将军。” 郑晓幸说,秦巴山区(四川部分)的文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该区域地处山区,经济十分落后,文化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举个例子,巴中是全省唯一没有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体育馆的市,只配有两台‘流动舞台车’,送文化下乡很难深入基层。”郑晓幸对记者说。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难以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经费增幅明显偏低,而且,用于公共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缺乏刚性指标,加上地方财政的困难,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三是基层人员编制奇缺力量薄弱。由于条件艰苦,待遇低,留不住文化骨干。四是文化灾后重建面临特殊问题。灾后重建的文化基础设施起点高,规模大,但由于运行成本远远高于以往(全自动化管理),其后期运转反而成了当地文化部门的一块“心病”。有的地方为节约开支,一把“将军锁”熄灭了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激情,从而导致群众戏称这些文化设施是“生得伟大、获得艰辛、死了可惜。” 郑晓幸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优先对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的革命老区地市、县级未达标图书馆、文化馆新建、改改扩建工程进行资金补助,取消地方财政配套。第二,实施文化扶贫开发政策。建议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帮扶革命老区,安排专项转移资金扶持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建设,四川革命老区享受中央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标准的倾斜政策。第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夯实革命老区基层文化阵地,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让老区人民就进快捷方便地享受公益文化。第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建议把基层队伍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落实图书馆、文化馆站人员编制,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至少配备1-2名文化专职人员,大的乡镇还要增加编制,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正常开展。建议中央财政专项列支每年为老区培养(训)基层文化实用人才,省、市(州)制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训项目计划”,举办基层文化专干培训班。第五,试行乡镇文化站管理新体制。建议请国家相关部委成立督导组,到革命老区进行调研,结合实际情况,在老区试点将乡镇文化站文化专干的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放在县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实现“管人、管钱、管事”三者相统一。 郑晓幸表示,四川文化整体上发展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革命老区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大对秦巴山区文化扶持力度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