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制图:肖潘潘 梁昌杰 科技创新引领 提高产业丰厚度 □王珉代表(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把做强传统支柱产业作为首要任务,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依托,不断提高产业丰厚度 进入“十二五”,随着中央东北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沈阳经济区被确定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辽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绩和机遇面前头脑应该更加清醒。目前辽宁发展振兴中还存在产业结构偏重、区域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和难题。“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为辽宁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前要着力抓好几个关键环节。 不断提高产业丰厚度。我们将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产业丰厚度的中心环节,把做强传统支柱产业作为提高产业丰厚度的首要任务,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高产业丰厚度的重要依托,继续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加快重大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能力;围绕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等支柱产业,做大拉长产业链,发展配套产业,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突破,尽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与现代制造业密切相关的高技术服务业,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支持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走出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去年,辽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六成,我们将加快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加快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计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创业辅导服务工作,推进大小企业配套项目的对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推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将继续以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引擎,以沈大经济带为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以重点园区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实现重点区域率先崛起,努力建设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积极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群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继续加大对辽西北的扶持力度,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把辽西北打造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本报记者 郑少忠 张贺整理 全民技能振兴 向人才强省跨越 □郭庚茂代表(河南省省长) 作为1亿人口的大省,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一些地区、一些行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劳动者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河南作为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如何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跨越,对于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优势培育工作,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全面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全省职业教育在校生189万人,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多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210万人。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成为河南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极具吸引力的新优势。 2011年是河南“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局之年。在工作着力点上,我们把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带动全局的关键举措之一,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业教育攻坚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为重点,以实施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能力为抓手,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计划全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4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7万人。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将突出围绕中心、就业为本。围绕中心,就是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展开,围绕科学发展、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富民强省来展开,人才供给的结构、数量、时段服从中原崛起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就业为本,就是工程实施的好坏与就业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挂钩,以就业和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的多少来评价工程实施的成效。 在推进措施上,坚持“三改一抓”、“六路并进”。“三改一抓”即: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改革单一的政府投资模式,建立多元投资办学机制;改革公办学校的经费供给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效益;抓好一批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示范项目,全面提升职业培训能力。所谓“六路并进”,即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包括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阳光工程、雨露计划、退役军人培训和残疾人培训六个途径,需要人力资源、教育、民政、农业、扶贫和残联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资源共享,形成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本报记者 曹树林 李鹤整理 充分开放合作 建设西部开放高地 □刘奇葆代表(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要继续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大开放上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外资西进、产业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和投资首选地 扩大开放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四川作为西部内陆省份,没有充分的开放就不可能有发展的跨越。“十二五”时期,我们要继续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扩大开放上取得更大突破,形成外资西进、产业西移的重要承接地和投资首选地,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 当前西部地区正迎来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的重大机遇期。必须充分认识扩大开放对加快四川发展的战略意义,树立开明开放的意识,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落实到推动开放合作的具体工作之中。把重点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大引强”,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统筹推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围绕已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和知名企业,抓紧做好配套企业引进。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产业链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扩大招商引资的实效。 推进区域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区域合作,形象地讲就是“入伙”,就是积极参与进去,谋求共赢发展。我们要以国家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为契机,积极推动川渝务实合作,共同打造中国西部经济增长极和经济中心。加强与周边省区市合作发展,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和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发展。加快建设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标志性园区。精心办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更好发挥西部地区经贸展台、开放窗口和合作载体作用。 国内外重大产业向西部加快转移,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地区格局的悄然变化。随着电子信息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出口规模将呈现快速增长,出口总量小的状况有望改变。要坚持“三外”联动,加快出口基地建设,用好成都保税区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尤其要针对沿海地区消费类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的新特点,选准定位,主动出击,建设面向西部市场的商品生产基地和向西开放的出口基地。 开放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四川要建设西部最优的投资环境,一方面,需要加快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密切区域间的联系,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另一方面,需要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显著降低物流成本,增强对外开放的吸引力和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
上一篇:代表委员三问保障房建设"大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