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眼下离小学招生还有数月,一些正值入学年龄幼童的家长却有点“坐不住”了。如今的幼儿园内,一些大班家长最热衷的话题,就是“入学”:“要想进好的小学,至少要识千把字。”家长们互相传递着信息,为了达到“识千把字,会运算”的程度,还有家长从现在起,就启动了幼儿阶段的“突击应试”。 识字多少和能否运算无关入学 “突击应试”有多种方法:一是直接向所在幼儿园申请。一位幼儿园园长昨天接到一位家长的来电,直接要求幼儿园从现在起,教孩子识字、算术,理由是“必须让孩子升小学时有一块进名牌小学的‘敲门砖’”。第二条“突击”路是到处打听哪个幼儿园有“识字班”和“读数班”的,然后出“高价”将孩子转入。第三条路就是直接求教社会教育机构,进入这些机构开设的学前“识字”辅导班,当然辅导的价格自然不菲。 与家长的“热情”相比,教育行政部门的声音显得格外冷静——“小学在招生时不能搞面试、测试,更没有要求适龄儿童在入校前有识字、算术的经历。”尽管这种声音已反复强调,可家长为什么还要孩子突击识字、学算术呢? 这是因为一部分家长对小学的招生存在“以识取人”的错觉,认为孩子识字多就能被好的小学录取,拥有踏入“名校”门槛的“准入证”。 事实上,学前教育的有关规定相当明确:禁止在幼儿园进行小学学科的“提前教学”。前不久本市举行的幼儿园保教工作会议再三强调,各级各类幼儿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的知识内容,不得借办兴趣班为名开设拼音班、识字班、数学班和英语班等;不得为迎合社会的不合理需求而进行入小学模拟应试教学;不得出借幼儿园场地、教室给各种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办班。而现在一些家长的期望与此形成了明显的冲突。 市教委基教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本市小学招生方案还没出台,但多年来的原则不变,适龄儿童入小学是无需面试的,更没有要求识多少字、读多少数、答多少题的所谓“入学门槛”,家长不必紧张,更无需为孩子突击识字作特别的安排。 入校前多识字后期不显优势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入校前多识字,就能实现所谓“不输在起跑线上”,比其他孩子更有优势。因此,在他们看来,提前识字,不仅是入好学校的“敲门砖”,也是争“好位子”的“优势牌”。 本市一所小学曾在一年级74个新生中作了识字的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学前识字量”在100字以内的占29.73%,500字以内的占 43.24%,1000字以内的占20.27%,1000至2000字的占6.76%,这就是说,几乎大部分孩子在进校前,已有一定量的“识字记录”。 可识字多并不意味着优势明显。七宝明强小学校长吴国丽经过长期跟踪调查得出结论:入校前,学生识字多,可能在低年级上课时有优势,但随着年级的提升,这种优势呈现递减效应,到三四年级时已无优势可言。另外,识字多并不等于知识多,有的学生主要靠的是死记硬背。语文老师、静安区第二中小学校长承敏芳觉得,一些所谓识字多的学生,入校后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并不如意,他们更容易忽视老师的课堂讲授。其实,语文课教识字,是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一位颇有经验的小学语文老师说,与其让孩子机械识字还不如让他们能动地识字,其效果和留下的烙印是不同的。家长在这方面的“催熟”,有时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显然,入校前,适龄儿童识字并不是小学录取的依据,识字多也未必是优势的象征。东方幼儿园园长毛美娟强调,对幼儿园来说,3岁至6岁的幼儿,他们的任务就是“玩”,通过游戏来发展各种基本能力。让孩子整天学认字,就会偏离国家制定的幼儿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大纲。“正规语言学习,从小学开始”,这是科学探索的结果,专家认为,我们不能违背幼儿的认知规律搞“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本报记者苏军) |
上一篇:政协委员:国家应奖励育龄生育
下一篇:谁在制造奶粉荒:港澳奶粉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