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工作人员在飞机座舱内向空中撒干冰。 图片由青岛市委宣传部提供(署名除外)
停在机场待命的中国海监"运12"小型运输机。
26日,胶南市竹山街道一村民在麦田查看情况。 记者 王小强 2月26日,青岛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使用飞机增雨作业的形式实施上天催雨,此次作业中,本市不仅使用了山东省的“运7”机型,还选择了中国海监的“运12”小型运输机。这样,飞机就不用再兼顾其他兄弟城市,可以专心为岛城“追云播雨”,实现雨解旱情的目标。 两架飞机为岛城催雨 2月25日晚,经过多方空域协调,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改装的中国海监“运12”飞机由哈尔滨抵达青岛流亭机场。 26日13时25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总指挥,市气象局副局长洪光,根据雷达上所反映的降雨系统的强弱筹划航线图。根据影响范围最大化,作业效果最优原则,最终敲定最合适的平度、莱西、即墨和崂山作业。 13时48分,山东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增雨飞机飞达青岛上空。省人影办飞机主要在即墨等地飞机作业 ,而本市人影飞机“运12”于14时10分起飞作业,首次实现本市双机覆盖式人影作业,作业区域为郊区五市,两架飞机相互补充。 飞机“开口”播雨撒冰 下午13时30分,干冰运抵机场门口,每保温桶装了20公斤干冰,直接运往“运12”所停的第21停机坪。离机场门口到停机坪最北段的飞机所在位置约为500米距离。 机上的工作人员共6人,驾驶舱有两位机长“掌舵”,还有4人在座舱内播散干冰。工作人员两人一组冒雨将保温桶的干冰装进飞机座舱。记者在飞机座舱内发现在舱底有一块铁板,而中间都有一圆形镂空。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的刘高工告诉记者,这就是飞机上天撒干冰的关键通道。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航空支队的张汉德支队长告诉记者,“这个位置原先是安装海上作业仪器的,这个‘小圆窗’直径为19厘米,根据本次作业要求,特意制作了铁制大漏斗与‘圆窗’相接,干冰就可以塞到漏斗里从天气撒下。” 飞机钻入3000米云层 15时47分许,作业返回流亭机场,机长介绍,本次飞行总体比较顺利,因为飞机要飞的高度机外温必须为冰点之下,凝结核的效果才会好,所以此次作业高度在3000米,机外温度为-5℃。 “这次增雨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我们在工作时,都能试到很密很大的雨。”工作人员说。按照飞行线路,飞机在增雨条件最合适的平度、莱西、即墨和崂山上空作业后,由于飞机升空后基本都是在雨中飞行,作业效果非常明显。 据悉,26日夜间至27日凌晨,“运12”飞机将“夜航”再次开始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月26日21时,增雨飞机仍在守候待命,继续抓捕增雨时机开展作业。 ■解读 干冰对保温要求非常高 “离起飞时间还有1小时,可以制作干冰了。”人影办技术人员刘高工告诉记者,干冰的温度为-78℃,对保温的要求相当高,不然在运输到飞机上的这段过程中,干冰被挥发则起不到增雨的效果了,为此工作人员在实验之后,选定了不锈钢保温桶来装干冰。据实验测定,1克干冰在-4℃~-10℃的云层中可产生几十亿个冰晶,这些冰晶再吸附周围的水汽,形成水滴,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撞合并过程,就能起到增加降雨量的目的。 除了干冰,飞机上还配备了氧气罐,飞往数千米的高空飞机还“开着窗”,高空气流冲击大,工作人员很可能缺氧,这时氧气罐正好派上用场,记者了解到,工作人员会带上防毒面具似的设备,待需要补给氧气时用。 ■链接 增雨可省50亿元灌溉投入 2月26日,山东省进行了20年来最大规模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近3000名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参与,空中有6架飞机,地面有556部高炮、280多个火箭。 自2月25日晚,在济空有关部门、民航山东空管分局、遥墙机场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保障下,山东省人影办抓住有利时机,与济空航运团“运7”作业机组密切配合,在鲁西南、豫东、皖北开展飞机跨省区作业 1架次,作业飞行3小时20分钟,影响面积2.18万平方公里,发射焰弹200枚。 26日8时30分,两架“运7”飞机同时从济南遥墙机场起飞,分别在鲁西南、鲁南,鲁西北、鲁中北部开展双机联合增雨(雪)作业 ,累计作业飞行4小时47分钟,影响面积3.4万平方公里,发射焰弹400枚。同时,山东潍坊、青岛、枣庄、临沂、德州等5市抢抓有利时机 ,积极组织开展地面火箭、高炮增雨(雪)作业 ,截止到26日11时共发射炮弹279发、火箭弹140枚。 据山东省气象台统计,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影响天气的共同作用下,25日晚上11时左右,从山东省鲁西南地区开始出现降水,截止到26日早晨6时,枣庄、济宁、菏泽、聊城南部、泰安局部共有25个县(市)出现降水。 据了解,全省要浇地一次大约要花50亿元人民币,所以,这次有效的增雨作业,就可以省50亿元的投入,而且这50亿人民币还体现在农民一家一户身上。(文/记者 任金梅 王悦 本报通讯员 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