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首届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转化医学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我国药企首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广药集团。与此同时,会上宣布将对白云山板蓝根颗粒等12大品种率先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白云山板蓝根颗粒是广药旗下企业白云山和黄的拳头产品。 早在2009年,白云山和黄凭借先进的科研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四项中标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其中包括两个创新药物研发项目和两个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与大飞机制造等项目一起入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实施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成为全省同时中标这一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最多的药企。 “转化医学”是当今医药研发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做为广药集团先锋企业,白云山和黄将成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重点企业之一,白云山板蓝根也将成为率先进入“转化医学”研究的药品项目,借助全球最先进的研究模式和理念,白云山和黄的自主研发能力将发生量子化的变革。 逆势研发 白云山和黄持续不断的科研投入 在当今制药领域,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制药行业的普遍经验是,一个新化学实体药物的开发周期在10年以上,成本在10亿美元以上。用EMEA官员的话来讲,虽然每年大约有850亿美元的经费用于新药研发,但是,若以上市新药来计,有600亿美元是“打了水漂”。无论中药、西药,无论是国内、国外,高昂的投资费用、漫长的投资周期,都是当前不少制药企业只仿制国外成熟药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新药研发的主要原因,而不少中药企业也只生产传统中药,“靠祖宗、吃老本”。 在此形势下,华南单体中成药制造企业白云山和黄中药一直致力于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大众化、科普化”,持续不断的增加科研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致力于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比如最早成立华南地区首家企业中药研究院,聘请钟南山院士、中药泰斗邓铁涛教授为学业术顾问。比如由白云山和黄率先发起,联合广州、北京、浙江、天津等地五位院士及50家科研机构,共同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医药产学研联盟”,与钟南山院士领衔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比如全球发布的首个药用植物基因组框架图——丹参基因组。 在这些全新科研模式的推动下,2009年,白云山和黄旗下复方丹参片、口炎清颗粒、板蓝根颗粒、脑心清片、消炎利胆片等五种产品荣获广东省自主创新产品。2010年3月,由钟南山院士作为学术领头人的白云山板蓝根颗粒抗病毒机制研究,与美国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转化医学 白云山和黄新药研发插上金翅膀 新药研发产出不足的另一原因是,制药公司之间、制药公司与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表现为“学术”与“临床”的脱节,使得基础研究中缺乏新的药物靶点,临床试验遭遇失败。而“转化医学”研究却是建立在实验室和病床之间的“绿色通道”。 “转化医学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模式,强调以临床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将基础研究最新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医学技术,即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连续过程。 “首届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上,我国药企首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式落户广药集团,该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将以广药为主体,联合钟南山院士呼吸疾病研究所,以及广东省中医院、上海瑞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十多家医疗、科研机构所组成,完成了从药厂、实验室到医院的完整“转化医学”模式建设。目前白云山和黄旗下产品“白云山板蓝根颗粒”率先试水,白云山和黄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合作开展《白云山板蓝根颗粒抗病毒机制研究》,同时由钟南山院士担任学术领衔的《白云山板蓝根颗粒防治季节性流感临床评价研究》也即将展开。 与传统医药研究中基础研究和临床之间存在“两张皮”不同,转化医学则是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屏障,在中间架起桥梁,一方面极力缩短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提高药物的综合临床价值,从而实现研发准确性及成本、风险的降低。“转化医学”的配置,将帮助白云山和黄的科研攻关实力迈上新台阶,特别是为白云山板蓝根颗粒抗病毒提供权威科学凭证,有利于指导了临床科学用药。 在“首届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上,广药集团总经理、白云山和黄中药总经理李楚源表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将整合全国医疗攻关最强要素的科技攻关平台的成立,将促进分子生物学发挥越来越大的威力,从临床需求出发提前进行新产品市场定位,降低研发费用和风险,从而大大加快广药集团新产品研发和上市速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将有效推动国内转化医学研究,在保证药物综合临床价值的同时推进新药研发速度,有利于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解决“看病难,吃药贵”的社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