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胶南新闻网> 胶南要闻 > 正文

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 访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

1
青岛新闻网 2011-02-25 10:43:38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 访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

    胶南市委书记万建忠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胶南正站在“融入青岛、同城发展”的新起点上,处于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下一步,将紧紧围绕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十届十次全会和“两会”精神,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按照“树立世界眼光、坚持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彰显胶南特色”的要求,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开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把胶南从一个农村县城建设成为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区。

    开展“解放思想、勇争一流”活动

    记者:在青岛市委十届十次全会上,李群书记特别强调,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发展、以国际标准做好各项工作、立足本土优势抓好工作落实。胶南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怎样体现这一指导思想?

    万建忠:思想决定思路,眼界决定境界。李群书记关于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论述,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标准、高要求。对胶南来说,要准确把握同城时代、港口时代、高铁时代带来的重大机遇,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定位胶南未来发展目标,就必须具有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为此,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勇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干事创业。

    首先,围绕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解放思想。坚持开放的心态、包容的胸怀,立足青岛、跳出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全球视野中审视胶南。按照“专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发展创一流”的思路,做好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四篇文章,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园区开发、现代产业发展、蓝色经济、小城镇建设、科技创新、社会保障、旅游开发、行政效能、平安建设、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分别在全省、全国、全球确定学赶目标,以国内外同类城市的发展经验开拓思路,以一流城市的水平和标准提升工作,为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立足发挥本土优势、彰显胶南特色解放思想。经过多年的打基础、聚能量,胶南已积聚形成了生态、区位、空间、港口、产业、社会基础等本土优势,这是胶南赢得竞争、赢得未来的资本。在今后发展中,我们将通过学习创新,把先进的理念、经验、做法植入胶南,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优势和条件。

    第三,在把握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中解放思想。今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胶南作为核心功能区之一,将在新一轮蓝色经济大潮中占据重要地位;胶州湾海底隧道和青岛海湾大桥即将开通,胶南将正式进入青岛半小时经济圈,全面迎来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我们将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在识别、把握机遇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中争一流、当先锋。 将在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记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胶南将具体围绕哪些方面寻求突破?

    万建忠: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胶南市将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创新优势、实现新突破:

    (一)在产业转型上实现新突破。充分把握世界产业转移趋势,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全力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二)在城市转型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高标准、精细化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完善中心城区、东部新区、铁山片区、临港片区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市域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管网、天际线、建筑色彩、城市绿道等专项规划。(三)在社会转型上实现新突破。通过加快新型城镇建设、完善社区规划布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构建普惠均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使更多的外来人口融入当地,把更多的村庄变成社区,使80%以上的胶南人在城镇工作、居住和生活。

    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双翻番的目标,分别达到1000亿元和60亿元以上。特别对“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要力争三年完成。 围绕四方面推进改革创新

    记者:今后将如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切实解决好事关胶南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万建忠:转方式调结构既是长远目标,也是紧迫任务。我们将紧紧围绕事关胶南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深入探索研究,改革创新突破,为推进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改革投融资体制。遵循经济规律,大胆运用市场手段,拓宽融资渠道。除涉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民生工程由市财力予以保障外,其他领域项目支出财力不足的、且具备市场融资条件的,广泛采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特许经营以及BT、BOT等融资方式,实现居民群众、企业、政府共赢。

    二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们将用好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成果,加强对全市土地资源的科学调配,进一步理顺并严格执行供地程序,优先保障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工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探索建立完善科学的项目引进评估和考核机制,综合考虑项目投资强度、环保、税收、就业等情况,对那些税收产出大、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多的项目要优先引进,对那些产出小、效益低、污染大的项目要坚决放弃。

    三是实行项目属地化管理。调整理顺招商引资体制,突出专业招商部门、重点园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作用,对西部镇适当下调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使其主要精力放到抓好镇驻地开发、产业培育、现代农业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上来。按照“守土有责、属地管好”的原则,由各镇、街道和园区承担辖区内项目、企业的服务管理责任。调整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和土地出让金分配机制,合理划分市镇两级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实现事权、财权相一致。

    四是大力推行简政放权。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对项目选址、厂房规划、行政执法、户口管理等审批事项,该简化的简化、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能实行备案管理的尽量实行备案管理,切实增强镇(街道)、园区自主发展的活力。 赵玉勋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万建忠畅谈隧桥时代西海岸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