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新闻网讯 目前,市总工会发放的400万元2011年元旦、春节送温暖慰问金已经通过各级工会陆续发放到困难职工的手中,各级工会也相应配套了慰问金。据统计,自1992年工会开展送温暖活动以来,我市工会已累计筹集送温暖慰问金2.6亿元,帮扶困难职工家庭近60万户次,走访困难企业9400余家。近20年来,工会送温暖工程已经从围绕元旦、春节、中秋节等节庆搞活动,发展到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基本实现了“四季恒温”的日常化帮扶,形成了帮扶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职工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整合资源,形成工会帮扶工作社会化运作格局 小谢是公交集团第二修理厂的女职工,单亲带着三胞胎儿女,婚姻失败的打击加上生育孩子时落下的一身病,生活陷入窘困。在小谢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维修分公司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多次家访为她解决困难,协调有关部门为她的小儿子办理了低保证。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占龙将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的6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小谢家。每逢过年过节,集团公司工会主席李秋华都会把各级工会筹集的慰问金、慰问品送到小谢家中。公交集团工会会员每月资助小谢,累计捐款5000多元。八年来,是党和工会组织帮她一起教育培养着三个儿女。三个孩子健康成长, 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其女儿还在市奥林匹克作文大赛中获奖。在公交集团职工文艺演出中,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登台表演诗朗诵《妈妈的泪花》,表达了对企业和社会的感激和对生活的希望。 小谢的不幸与幸运是青岛各级工会立体帮扶的一个缩影。近20年来,青岛工会送温暖工程不断发展,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逐步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格局,成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总工会积极参加市救工委的工作,与各成员单位协调沟通,争取工作上的理解与支持,将工会帮扶工作纳入到全市社会救助体系中,实现工会帮扶网络与政府社会保障服务网络的有效对接,坚持有进有退,做到“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建立起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与政府劳动、民政、教育、房管、卫生、法院、慈善等部门的工作联系,定期通报情况、协商帮扶工作,建立起共同解决困难职工生产、生活、维权等问题的协作联动机制,构建了科学合理、有效便捷的帮扶救助绿色通道。市总工会始终坚持把困难职工帮扶作为经费使用重点,进一步整合了工会帮扶资源,多方筹集帮扶资金,争取财政拨款、上级工会拨付、本级工会经费安排以及社会各界捐赠,市总工会本级每年用于困难职工帮扶的资金达900万元,并把送温暖储金会、职工互助互济储金会、工会职业介绍机构等一并纳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统一管理,保证了帮扶资金的足额到位。帮扶资源的整合增强了对困难职工帮扶力度和维权实效,对推动解决职工群众特别是困难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密切党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送温暖活动成为了工会工作重要品牌。 构建网络,实现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全覆盖 市政府出台的《青岛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救助制度》让某肉联厂的小张一家看到了希望。因该制度明确的救助对象是具有本市城镇居民户口,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0%之内的家庭。由此他们一家纳入了工会救助体系。 面对随同市总工会走访慰问的记者,小张含着泪说:“我们原来挺好的,自从生下脑瘫女儿后,生活一落千丈,孩子一刻也离不开大人,我只好辞了职。为了给孩子治病,结婚的新房也卖了,只能住父母家。按人均收入,我们家还不能办低保证。自从纳入工会救助体系后,每季度和逢年过节都能领到慰问金,慰问品,还享受到政府关于自来水、数字电视、廉租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多项收费减免补贴政策,现在日子好过多了,我们也坚定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市总工会贯彻落实《青岛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救助制度》,制订了《青岛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救助暂行办法》,扩大了工会帮扶救助的范围、提高了帮扶救助标准,明确了各级帮扶责任,落实了困难职工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的工作要求。办法自2009年施行以来,进一步发挥了工会组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救急济难作用,有效解决困难职工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达到了全覆盖目标。 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健全的工会帮扶救助体系。在2002年成立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基础上,各区(市)总工会、市直有关工会陆续建立起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帮扶站、帮扶点,形成了规范化的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全市12个区(市)总工会于2007年全部建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并通过制定制度、明确标准、实地验收等措施,实现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市总工会对每个新建帮扶中心给予3万元开办资金,对每个帮扶中心每年给予2万元补助资金。几年来,仅用于区(市)帮扶网络建设上,青岛市总工会就投入100多万元,使工会帮扶网络延伸到了企业、社区,构建起全市工会以市帮扶中心、区(市)帮扶中心、街道(乡镇)帮扶站、企业(社区)帮扶点”为网络的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体系。 科学定位,构筑困难职工帮扶长效机制 在帮扶实践中,市总工会注重丰富帮扶内容,创新管理方法,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工会帮扶工作长效机制。 1、帮扶功能定位:围绕解决困难职工面临的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突出问题开展工作,对困难职工实施生产、生活帮扶。通过帮扶中心设立“温暖热线、政策咨询、生活帮扶、再就业援助、职业培训、互助互济、创业项目征集与推介、农民工服务”等窗口,为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实现工会的帮扶功能。 2、帮扶对象定位:一是已纳入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管理的困难职工,其中包括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城市低保边缘家庭救助证》,经民政部门救助后,生活仍特别困难的职工。二是由于本人及家庭成员患重大疾病、子女入学、各类灾害等原因造成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在册职工。三是具有明确的劳动关系,遭遇特殊情况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做到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全覆盖,而且对因临时性的、突发性的原因造成生活暂困难的职工也给予帮扶救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燃眉之急,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会服务职工的水平。 3、完善制度体系:在帮扶中心、站、点建立了“四必知、五必报、六必帮”工作制度和首问责任、过错追究、每月讲评等规章制度,建立了市总帮扶中心与5市7区帮扶中心帮扶标准统一、帮扶内容统一、帮扶制度统一的“三统一”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帮扶资金管理办法,特别是中央财政资金的管理办法。做好困难职工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困难职工档案全部纳入全总网络,认真落实帮扶救助“实名制”要求,准确安全使用好帮扶资金。 4、建立综合服务体系:市总工会为帮扶中心配备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国家级职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员等专业资质,能够承担多项帮扶任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做到持证上岗,规范服务。通过定期轮训、观摩交流等方式,使帮扶中心工作人员成为职业介绍指导员、创业引导员、心理咨询疏导员、政策讲解员、真情相助服务员,确保把各项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拓展领域,实现帮扶工作新跨越 市总工会根据困难职工的不同需求因人施助、分类帮扶,既雪中送炭,又标本兼治,实现了送温暖工作的“四个转变”:由单一帮扶向综合帮扶转变、由程序化帮扶向人性化帮扶转变、由“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变、由定期救助向及时救助相结合转变。 生产帮扶多样化。把工会职业介绍机构融入到全市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中,与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实行了信息联网,提高了工会职介效率,实现了下岗失业职工只要不挑不拣,7个工作日内保证上岗的工作目标,每年免费为困难职工家庭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在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了“‘助你创业行动’指导中心”,帮扶有创业愿望的困难职工家庭实现创业脱贫,市总工会已发放以奖代扶金440万元,表彰了152个创业示范基地和1305名创业带头人,直接吸纳安置1493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起到了“1+1群”就业效应。我们建立了7个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和工业园区的合作,利用企业培训场地、师资和厂房设备,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技能需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每年可培训3000人;与市经贸委联合实施家政服务培训工程,每年培训4000人。 生活帮扶人性化。按照《青岛市总工会困难职工救助暂行办法》,对生活临时困难的职工家庭,给予300—1000元的救助,对因特殊原因(意外灾害)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给予1000—3000元的救助,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对困难职工子女考取大专院校,帮扶中心给予大专2000元、本科3000元入学资助金,家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上学期间进行跟踪帮扶;开展 “一帮一”活动,市总工会机关干部与困难职工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为帮扶对象提供个性化帮扶,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工会组织“家”的温暖。 医疗帮扶社会化。对患重大疾病职工给予500—4000元的医疗救助,并通过职工互助互济、互助补充保险等体系提供资金帮扶;通过卫生、社保等部门享受政策减免等帮助;通过联系民政、慈善等部门提供社会援助;通过与企业搞活动提供社会捐赠。几年来,接受工会医疗帮扶的职工每年都在3000人以上。 政策帮扶源头化。帮扶关口前移,确保困难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及时研究帮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超前研究、源头参与、过程监督、及时维护。通过与政府联席会议、三方协调机制等渠道,在涉及职工经济权益方面,提出政策建议30余件共计200余条,这些建议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工会完善的帮扶救助体系为保持职工队伍稳定,构建和谐青岛发挥了重要作用。(吴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