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认真贯彻中央要求,坚持重心下移,把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文化服务的内容载体更加丰富,符合基层特点、贴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数量、种类越来越多,展现农村新面貌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富有民族特色、体现地域风情的文化服务越来越多,为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推进面向广大农村的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做好文化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我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温饱进入小康,精神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强烈。改善民生,文化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生活质量,文化应该是一个显著的标志;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文化服务应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广泛开展文化服务,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人民,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赋予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使命,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责。要充分认识文化服务的特殊重要意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服务质量,着力满足人们文化需求、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好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一、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服务主体。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要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推进文化建设,一定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文化服务的对象。 服务人民大众,首先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只有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服务才会自觉、才会到位。要牢记文化发展的根在基层、在群众,文化价值的实现也在基层、在群众,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基层、忘了群众,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不能忘了我们的根、忘了我们的本。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着眼人民群众的需要改进工作,把对群众的真挚情感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安排工作、部署任务、制定规划、出台政策,都要立足基层,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着力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文化实惠。要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文化工作的基本标准,人民群众赞成什么我们就鼓励什么,人民群众期盼什么我们就努力做好什么。要大力倡导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大力弘扬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高尚精神,营造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浓厚氛围,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基层、投身基层、服务基层。 二、加强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文化服务网络。这些年来,中央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非常重视,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了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场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为做好文化服务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要看到,文化设施建设总体上还比较滞后,城市多、农村少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还存在不少空白,缺乏基本的支撑和依托,缺乏基本的场所和载体。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效的政策,推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进展、大的改观。 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紧密结合“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实施,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努力形成覆盖到位、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把更多的资源向农村倾斜、向贫困地区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革命老区和边疆民族地区倾斜,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实现基层文化设施网点化,使长期存在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力的增强,我们应该也有条件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领域,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要处理好建设、使用和管理的关系,完善配套措施,保障正常运行,切实做到建成一个、用好一个、管好一个,确保各类文化设施发挥更大作用。 三、加强对创作生产的引导,以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服务内容。优质的文化服务,需要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建了文化站,没有文化产品、没有文化活动不行;搞了电影放映工程,没有老百姓喜欢的影片不行;农家书屋建起来了,后续工作跟不上,就那么几本书、又对不上老百姓的口味也不行。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取得长足进步,数量极大丰富、规模迅速扩大。但与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基层群众、广大农民喜欢看、用得上、买得起的文化产品还不够。加强创作生产引导,推出更多基层群众需要的高品质文化产品,越来越成为加强和改善文化服务的紧迫任务。 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关键是坚持正确的创作导向,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引导和激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生活、感受时代脉搏,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在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创作营养,写百姓故事、抒百姓情怀。要加强规划、统筹协调,加大对现实题材、“三农”题材、 工业题材、少儿题材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要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多生产质优价廉、群众买得起的文化产品。要发挥文艺批评对创作生产的引导作用,倡导正确创作思想,形成科学真诚的评论风气,引导文化工作者以优秀的文化产品感染群众、陶冶群众、赢得群众。 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开辟更多有效的文化服务渠道。文化服务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不仅取决于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能力,也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服务渠道。这些年,各地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探索了许多好的办法,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要认真加以总结,不断开阔思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开辟新途径、打造新平台、创造新模式,形成畅通、高效的服务网络。 拓宽文化服务的渠道途径,要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接受习惯的新特点,运用多种资源、多种手段,通过政府资助、市场调节、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化。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拓宽服务渠道,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群艺馆以及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推动“三下乡”、“四进社区”、“心连心”、“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经常化、制度化。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资源共享,开展联网服务、流动服务,扩大覆盖范围,使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末梢延伸。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服务渠道,积极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加快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扶持基层农村连锁网点,推广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构建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要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作用拓宽服务渠道,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服务的品质,探索建立全国联网的农村电影放映平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优秀文化产品数字化、网络化传播,用新技术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增强文化服务效果。 五、创造良好条件,建设一支扎根基层、热爱群众的文化服务队伍。实践证明,哪里的文化工作做得好,那里就有一支过硬的文化队伍;哪里的文化生活搞得好,那里就有一批热心服务群众的文化能人。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文化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对队伍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相比,我们的文化队伍特别是基层文化服务力量,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整体结构都还不能适应,必须把队伍人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 加强人才建设一定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要求,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宏大文化服务工作队伍。要切实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在班子配备、人员编制、业务培训、表彰奖励、经费保障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基层文化服务工作事有人干、责有人担。要面向社会发现人才,敞开渠道吸纳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鼓励专业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志愿者、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从事文化服务工作。要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演出队、放映队、文化中心户。要加大培训力度,力争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把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干部轮训一遍,帮助基层农村文化工作者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工作在一线、生活在基层,条件有限,工作很不容易。一定要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这支队伍,宣传先进典型、弘扬奉献精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开展工作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10年12月21日在第四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会上的讲话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