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老家的村民们,自发戴上白花等在村口 刘华清将军故居前挂起白色的挽联(傅坚 摄) 刘华清老照片 大悟县希望小学里刘华清将军题字的纪念碑(傅坚 摄) 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逝世的噩耗,传遍全国各地。刘华清老家的村民们,自发戴上白花等在村口,接一直想回却忙得回不了家的将军回到大悟。 侄女赴京接将军回汉 刘华清,1916年出生于大悟县吕王镇刘垸村。13岁时,他参加革命。1998年,刘华清最后一次回老家。那一年,也是78岁的村民刘汉国最后一次见到刘华清将军。 前天晚上,当刘华清的侄女捧着将军遗像从门前经过时,刘汉国才相信,将军永远离开了他们。 “遗像是晚上9点30分送回老家的。”刘华清的侄女说。为了尽快把将军的遗像送回故里,前天下午,她乘飞机从北京飞回武汉。 刘华清的遗像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在飞机上,遗像装在盒子里,可放在哪儿却是个难题。 由于飞机座位相隔较紧,放在胸前就可能会影响到他人。放到箱子上面,又担心遗像被损坏。无奈之下,刘华清的侄女只好求助飞机乘务员:“盒子里装的是老首长的遗像,希望能找个位置放好。”但并没有具体说是谁。 乘务员迅速与乘客协调。一位乘客主动换了个座位,为摆放老人遗像腾出空间。 就这样,刘华清的侄女一直手扶着将军的遗像,从北京回到武汉。 乡亲村口迎将军“回家” 晚上9点半,将军的遗像送回村里时,一些乡亲们已经自发在村口等候多时,还挂起横幅:“怀着沉重的心情迎接刘副主席魂归故里。” 看到将军的遗像,村民们忍不住痛哭起来。 前晚,刘华清的侄儿侄女们临时搭起了灵堂。将军的遗像放在一张木桌上,点着几柱香。 门口贴着一幅挽联:“戎马一生追真理,中流砥柱保华夏。”刘华清的侄儿说,这是得知刘华清逝世后,家人紧急写下的。 不少乡亲赶来,想再看看不常回老家的将军。 一些爹爹婆婆互相搀扶着,来到灵前鞠躬。看到将军的遗像,不少老人失声痛哭。 男女老少们都自发戴上了白花,孩子们也尽量不大声喧闹。“听大人说,我们的希望小学就是刘爷爷题词的。”一个小孩子指着村口的学校说。 78岁老县长谈往事—— 离乡82年 将军乡音不改 78岁的黄世鹏老人,1982年至1994年间曾先后任大悟县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因为工作原因,他成了刘华清将军家里和办公室的常客。昨天,他讲述了和将军交往的轶事。 乡亲到北京 将军都接待 待人宽厚、忠实,是刘华清给黄世鹏最深刻的印象,家乡有人到北京,将军都热情接待。 “别看我在县里是县长,但到北京就小得不得了,每次去拜访都能得到接见。”黄世鹏记不清和刘华清见过多少次面,家里、海军司令部、中央军委办公室,若是下班时间就直接去家里,上班时间则径直去办公室。 上世纪80年代初,大悟县在北京成立联络处,黄世鹏等人因此到了北京,得知刘华清正在开会,就决定不去造访。没想到,刘华清散会后立即接见远道而来的乡亲。以前每次拜访,进多少人都有限制,这一次刘华清全部接见,一下子进去了20多人。 “这一次将军很高兴,我们汇报完工作,他又讲了很多话,接见时间前后长达2个多小时。”黄世鹏至今还记得,当天将军说大悟是革命老区,战争年代很多人流血牺牲,希望县里的同志认认真真做事,让大悟经济发展快一点,人民生活好一些。 开会交谈都说大悟话 刘华清离开家乡82年,一口大悟话至终未改。 黄世鹏说,将军长期在北京生活,但平时说话、开会都讲大悟话。黄世鹏也不会讲普通话,每次拜见将军,两人用家乡话聊得很欢。 开国中将程世才将军也是大悟人,和刘华清一样,一辈子说家乡话。有一次,黄世鹏问程世才将军:“我们在地方工作,不会讲普通话不要紧,你们在北京,讲大悟话别人听得懂么?”程世才将军笑道:“我们讲大悟话,别人听不懂也得适应。” 黄世鹏说,刘华清家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尽管少小离家,但他一辈子讲大悟话,他心里一直记得乡亲们。 劝高速、高铁“路过”大悟 网上一直流传刘华清建议京珠高速改道的事。黄世鹏讲了其中的原委。 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大悟县一直都有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从未中断。因为当时的大悟有地理优势——没有公路、铁路和水路,只有乡村小道。 这种革命年代的优势,在经济建设时期却成了劣势。大悟要脱贫,首先要解决交通问题。 国家计划修京珠高速公路时,地方希望高速路过大悟,以带动老区经济发展。刘华清认为这个想法十分合理,也符合国家有关扶助老区发展的政策,于是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写信反映情况。后来,规划方案中的京珠高速公路贯穿大悟全境。 今年1月8日,石武客专孝感北站在距大悟县城不到8公里的地方开工。黄世鹏说,高铁能在大悟设站,也得益于刘华清的关心和呼吁。 大悟县磷矿资源丰富。1983年,大悟县向省里和中央建议建磷铵厂,并将这个意图向刘华清汇报。刘华清觉得建议很合理,于是向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后来国家计委派人到现场调查研究,批准了这个项目。项目开工时,刘华清还亲自赶到现场,这就是今天著名的磷化工企业黄麦岭的前身。 55岁喊老 将军“发飙” 每次听黄世鹏等人说起或回乡看到一点小变化,刘华清将军都非常高兴,还不断给予鼓励。但看到家乡经济落后,将军也会不断鞭策,提要求。 刘华清任海军司令期间,黄世鹏也从县长转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有一次去将军家里拜访,黄世鹏在一楼看到装裱好的正楷千字文夸道:“首长这幅字写得真好,就像字帖。” 不想将军已经站在他背后。两人攀谈时,将军问黄世鹏“现在搞么事?”黄世鹏说:“到人大了,老了!”将军问他多大年纪,黄世鹏说:“55岁。” “55岁就老了?!”刚坐下的将军“噌”地一下站起来。 黄世鹏意识到自己话说得不好,就解释说,自己是基层干部,就好比农村的生产队长,哪里有55岁的生产队长?干活儿都带不了头。将军听到这里,叹了一口气。黄世鹏知道将军在鞭策他积极进取。 2002年,黄世鹏到北京请将军写字时,就发现老人家身体不如从前了。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 号召乡亲们多种树 刘华清将军一生回过多少次故乡?黄世鹏老人无法完全统计,但1989年那次,全程陪同的他至今记忆犹新。 那年上半年,将军回乡径直回到刘垸,到家休息了一下,就到垸里看望一起参加革命的乡亲,并专程到革命烈士家庭去看望烈士后人,还给他们送了点小礼物和一些钱。 那天将军当着县、乡干部和乡亲讲了话,要乡亲们响应国家号召,搞好计划生育,培养好下一代,办好学校。“现在村里山上的树比过去少多了,战争年代山上树很多,我们在山上打游击,吃住都在山上。”将军告诉乡亲们要发展林业生产,保护生态平衡。本报记者吴睿王荣海 最怕听乡亲说 “回老家看看” “每次家乡人到北京,将军问得最多的,就是家乡的变化。”昨天,将军的侄儿、侄女及村民向本报记者回忆了将军的一些往事。 听到家乡变好就高兴 刘华清的侄女说,她曾多次到北京看望将军。一看到老家人,将军就非常高兴。去年4月,她去北京时,将军身体还比较好。老人总问“今年的收成怎样,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不好?”侄女告诉他,“现在和过去大不一样了,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将军听到说“好”,心里就非常高兴。 这次得知将军病重时,她正在广州。“当时只是听说老人身体不太好。”13日晚上,刘华清的侄女赶到北京。将军一家人守在病房里。当时,老人已经不能说话。“没想到,14日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最怕听到“回家看看” 侄女说,由于工作的缘由,将军每次回家,都停不了多长时间,但将军对家乡的感情很深。 每次家乡人去北京看望将军,临走前总拉着将军的手说:“首长啊,家乡人多希望您回去看看啊!”每次听完这句话,将军都会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内辗转反侧,总想着要回家看看,但总因来回不便,加之年岁渐高无法如愿。 后来,将军的夫人跟家乡人约定:欢迎常来看首长,但不许说那句“家乡人希望你回去看看”的话。再后来,这句话成了家乡人与首长老伴的共同约定。 100多年的故居没翻新 在村里,刘华清故居和其他村民家一样,都是青砖瓦房,由于年代久远和风吹日晒,外墙显得很旧。侄儿介绍,故居已建有100多年了,一直没有翻新过。 侄儿说,每次到大悟,将军都会在老家看看。尽管条件比较差,但将军1989年第二次回乡,就坚持住在这老屋里。 将军是村里最长寿的人 刘华清的老家刘垸村,共有100多户人家。当地老人说,将军是村里最长寿的人。 今年78岁的村民刘汉国,和刘华清是一辈人,按照刘家的辈分,同属“木”字辈。刘汉国说,村里的老人中,将军是最年长的。(记者 王荣海 吴睿 通讯员 田祯福) 手足情 将军一句话,弟弟终身当农民 灰白色火砖、发黑的木楼板、青石板天井……大悟县吕王镇刘垸村的一栋老屋,记录着世事沧桑。82年前,13岁的刘华清从这里走出去,四弟刘梅清一家则坚守老屋。如今将军已逝,刘梅清也已辞世3年。 有一年,老县长黄世鹏和刘梅清拉家常,说:“你家老三当这么大的干部,你怎么还在家种田?”刘梅清说,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刘华清回家吃了顿午饭,这是他投身革命后第一次还乡。 临走时,刘梅清想跟三哥一起走。刘华清说,“弟兄四个,就你身体最好,希望你在家把田种好。”就因为这句话,刘梅清守着老屋当农民。后来,刘梅清为自己的事去找哥哥,都被拒绝,便当了一辈子农民。 黄世鹏说,刘华清做事很讲原则,他没有因为“亏待”弟弟而照顾子侄辈,刘梅清的一个儿子还是因为参军转业,才得以到国税系统工作。(吴睿 王荣海) 护犊情 送你一支钢笔,绘家乡教育蓝图 走进刘华清将军故里刘垸村,村口就是将军题名的“大悟县希望小学”。进入校门,迎面是将军亲笔写的“尊师人才出,重教国家兴”几个大字。50岁的小学教师汪绪东,至今还记得将军来学校时的情景。 大悟县希望小学原名“刘垸村小学”。这里原是刘家祠堂,改成学校后,共有10间土坯房教室,100来名学生,大部分都用土坯砖当课桌。 1993年,在全省率先建成3层的教学楼,每层11间教室,不仅容得下刘垸的孩子,周围几个村的学生也过来就读,最多时有400多人。 当年10月,得知刘华清回乡要来看学校,大家都很激动。当天下午1点多,刘垸村小学和吕王镇中心小学学生都赶来夹道欢迎将军。刘华清非常高兴,带了一些学习用品和糖果,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 临别时,刘华清送给原校长陈敬民一支钢笔:“给你一支钢笔,为家乡教育绘一幅美好蓝图。”并给小学亲笔题词,改名为“大悟县希望小学”。此前,将军还动员全家为吕王中学捐款。(吴睿 王荣海) 故乡情 20年前的亲笔题词留给家乡 支持家乡建设,将军倾注了心血。昨日,大悟县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展示了20多年前刘华清将军的亲笔题词。 目前,保存在大悟县档案馆的就有多份,包括为大悟县体育馆、大悟商场等题词,大悟县档案局梁华山说,这些题词可以看出将军对家乡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大悟县档案馆工作人员说,多年前,该馆为了丰富档案,特意收集有关刘华清将军的个人物品。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处特意寄来了一份将军的亲笔信、回忆录、相册以及亲笔题字。(王荣海 吴睿 通讯员 孙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