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月13日讯 如今,在青岛历史城区28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些大拆大建项目、过度开发项目得到制止,城市重态化趋势得到遏制,“青岛名片”得到有效保护。今日上午,市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关于加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议案》办理工作完成情况。 首次完成老建筑保护普查认定 据悉,2009年5月,青岛市完成了全市域范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素普查,共普查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11类保护要素3000余处,对其中的历史优秀建筑等6类共605处保护要素逐项进行了专家论证,并通过《青岛日报》等媒体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建议。2010年,又重点对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了补充调研。通过仔细甄别和严格筛选,汇总确定市域范围内保护要素总计3605处,其中主要有文保单位375处、历史优秀建筑220处、保留历史建筑1572处、工业遗产23处、军事建筑及构筑物11处、历史文化街区15处。 进一步立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 结合《青岛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制定工作,市规划局、市政府法制办组织,将涉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共十七条列为专篇,详细写入“条例”。2010年10月20日,“条例”草案通过《青岛早报》等相关媒体进行社会公示,征求意见。目前,“条例”已经上报市人大审议。 市规划局会同市城管执法局、市文广新局及各区市政府,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对保护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已建、在建项目和违法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摸清保护规划执行情况。对违法建筑和户外广告开展了集中清理整治,共计拆除违法建筑3320平方米,拆除整改户外广告2253平方米。 开展专题研究 完成13片区控规编制 青岛市先后完成了“老城区总体保护思路及发展”、“历史城区空间要素保护与高度密度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与综合利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以及“风貌保护区内广告设置规划”等5个专题研究。 委托市规划院与同济大学及阮仪三教授主持的国家名城研究中心合作,结合保护要素普查认定成果和专题研究成果,完成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及相关控规编制,进一步科学确定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补充完善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的保护规划内容。2010年10月28、29日,邀请国内及本市城市规划、名城保护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对《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成果组织了专家评审。 同时,结合保护规划修编,先后完成了历史城区范围内相关13个片区的控规编制,对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主要规划指标及控制要求予以明确。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案例: “劈柴院”复兴整治项目 “劈柴院”位于青岛百年老街中山路,最初作为“柴市”,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上世纪40年代馄饨、锅饼、炉包和豆腐脑等名吃汇集“劈柴院”,这里成为青岛最早的美食城。 随着城市重心的东移以及人口、商圈的分流,“劈柴院”内建筑年久失修,插建、接建较多,交通、市政配套设施缺乏,产业特色消失,商业衰退严重。 为保护该区域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复兴商业和经济活力,2007年,通过居民置换和特色产业植入等手段,对“劈柴院”进行维护整治,最大限度地恢复“劈柴院”原貌。“劈柴院”的复兴整治是充分挖掘老建筑的商业功能,使老建筑融入现代生活的典型范例,为青岛妥善解决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09年4月初开街以来,“劈柴院”重现往日繁荣,也成为青岛旅游的重要节点,带到了中山路的商业与人气。 望火楼违规修缮的处理 2009年5月,市南区观象一路的百年建筑望火楼被违规拆除,市人大、市规划局对此高度重视,全程监控事件发展,会同市城管执法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了事态继续恶化,指导建设单位恢复建设了望火楼。 望火楼是一座建于德占时期的德国三段式建筑,位于青岛市南区观象一路坡顶。花岗岩剁斧石台基,波纹水泥墙饰大门西向,亦以花岗剁斧石嵌饰。始为消防观测而建,后望火楼被市房产局龙华路房屋管修所做为仓库使用。 2009年5月,产权单位私自对望火楼进行修缮,对这一百年建筑产生破坏。在市人大的监督下,市规划局会同市城管执法局和有关单位积极行动,对建设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建筑单位根据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对望火楼进行恢复性建设。 安徽路5号(原胶澳邮政局)修缮 位于市南区安徽路5号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公司青岛分公司营业厅始建于1901年,由德国施密特公司承建,建筑面积1491.6平方米,原属于私人商业大楼,后由德国总督府租下一层为邮政局。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公司青岛分公司于2009年6月申请对安徽路5号建筑的外立面进行保护性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市规划局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得到珍贵历史照片,为该项目恢复建筑细部设计,重现建筑历史原貌,提供了可靠资料。安徽路5号(原胶澳邮政局)的修缮也为《关于加强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利用的议案》办理工作和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恢复、利用探索出一条新路,积累了珍贵经验。(青岛新闻网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