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大头条 > 正文

青岛打造蓝色经济龙头

1
青岛新闻网 2011-01-12 11:44:22 青岛日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到2015年,青岛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到2020年,青岛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

    在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青岛将做到四个先行:即体制改革先行、科技创新先行、产业发展先行、对外开放先行,并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形成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将给青岛企业和居民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和实惠。主要表现在:投资机会和就业岗位增多、广大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青岛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速、青岛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区域布局上,构建以青岛为龙头,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的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在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上,把青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在科技教育上,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

    正当青岛谋划如何在未来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走在前面,当好龙头,实现科学发展新坐标之际,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国家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这个发展战略中,青岛作为山东的龙头城市,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和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海洋经济强市。

    战略意义

    为青岛在全省、全国战略分工中谋发展赢得重大发展机遇

    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海洋始终是青岛最宝贵的资源,是青岛最大的本土优势,也是未来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年来,青岛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尤其是2010年更是取得长足发展,预计全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可达1400亿元,实现增加值550亿元,约增长16%,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目前,青岛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方面,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基础设施实现投资100多亿元,入驻项目总投资额达到300亿元。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总长90公里的61条道路路基全部完成,海洋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招商项目31个,总投资200多亿元,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德生态园开工建设。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0亿元,修建道路32条,交通网络框架初步形成。

    海洋产业方面,武船重工海洋工程与特种船、中石油海洋工程、扬帆造船等项目竣工投产,中石化LNG项目、国际会展中心及水上度假城项目(一期)博览中心、华强科技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港中旅青岛海泉湾度假城商业街竣工,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施工进展顺利,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生产中心、712船舶电力所项目、702所深海装备试验检测基地等加快建设。

    市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在全省、全国战略分工中谋发展赢得重大发展机遇,为青岛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我市在海洋环境、海洋科研、海洋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创发展新优势,彰显滨海城市和海洋科研城市特色,增强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青岛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统筹海陆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利于青岛在更宽领域、更广空间上推动区域合作,更好地发挥在全省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在山东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来目标

    建成蓝色经济核心区,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

    根据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未来十年,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将按照“海陆统筹、科技带动、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模式先行试验,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培育海洋新兴和高端产业,打造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成为国家蓝色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引擎。

    到2015年,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规模明显扩大,海洋优势产业基本形成,海洋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青岛基本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

    到2020年,蓝色经济区建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使青岛成为区域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中心,成为充满活力、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典范城市。

    龙头作用

    先行试验、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培育高端产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市蓝色经济办公室介绍,在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青岛将积极发挥山东的龙头作用,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

    开展蓝色经济区建设先行试验,引领全国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简言之,就是重点是做好四个先行:体制改革先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探索陆海统筹发展新模式,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科技创新先行,在海洋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升我国海洋科技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产业发展先行,以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海洋高端新兴产业体系;对外开放先行,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全面提高青岛及半岛城市群国际化水平。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构筑“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总体空间布局,有效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重点是推动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五个功能带动区建设,打造一批现代渔业、滨海旅游、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资源综合利用、科普教育、海岛开发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形成以环胶州湾为核心,东西两翼展开的蓝色经济带。

    培育高端产业,建设山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主要内容包括:优化提升一产,重点提升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发展壮大二产,重点突破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仪器仪表、海洋防腐防污及医用纺织新材料、海洋船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保、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工程建筑等十大海洋产业;突破发展三产,着力发展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教、海洋文化体育、会展金融业及海洋气象、海洋监测、海洋环保等社会咨询和服务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与改善胶州湾海域环境,实施入湾河流沿河污水管网建设和截污工程,逐步完成河流生态廊道建设,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加强环湾岸线保护,合理利用岸线资源,统一胶州湾岸线使用标准和要求;加强综合治理,建设胶州湾湿地保护区,搬迁改造污染企业,建立环境总量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实现胶州湾功能区环境稳定达标。

    居民实惠

    带来良好投资机会和大量岗位,促进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试点共6大部分18项、61条内容。除普试工作外,明确开展试点工作地点的有32条,即32个重点项目,其中我市西海岸海洋经济新区、青岛新国际机场建设、组建商业性蓝色经济银行等29个重点项目,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由此而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在促进区域协调和海洋经济发展等方面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给青岛企业和居民带来诸多发展机遇和实惠。

    实惠一:今后,我市将实施一批重点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如全面规划建设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胶州湾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等5个功能带动区,滨海商务旅游度假区、港口物流聚集区、现代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等一批蓝色经济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组织实施总投资6000亿元的近300个涉海重大项目建设,将为企业和居民带来良好的投资机会和大量就业岗位。

    实惠二: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和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新经济区等,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试点方案,将进一步完善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整体功能,通过海陆统筹带动全市整体经济发展,促进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快建设环湾发展“全域青岛”,有效促进广大城乡居民收入和福利水平的提高。

    实惠三:按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我市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国家级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海水养殖优良种质研发中心、现代海洋渔业基地、国家级出口海产品安全示范区、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等,筹建青岛蓝色经济发展银行,建设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将在国家层面确立青岛海洋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更好地争取国家级政策支持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也将使广大居民从这些海洋产业中享受更多更好的实惠。

    实惠四: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我市将创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青岛国家海洋设备检测中心、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和推广中心,依托青岛国家深海基地加快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和设备研发,进一步确立青岛科技创新地位,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 相关链接 弄潮蓝色经济青岛优势显现

    作为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经济中心城市和对外开放城市,青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蓝色经济区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青岛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经济腹地延伸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拥有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岸线长711公里,占全省的24%,滩涂面积375.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2%,具有“山、海、城、文、商”有机结合的旅游资源优势。

    雄厚的科技力量。青岛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28家,有海洋领域的两院院士17位,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特别是高级海洋生物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同类人才的40%以上,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都在青岛发起,“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术 (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项目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2010年相继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首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城市创新能级急剧膨胀。

    强大的产业支撑。多年来,青岛海洋渔业、港口物流、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建筑、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海洋生物制品、药物、科教、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青岛经济的特色。比如,以大企业众多为特征的品牌经济,走在全国前列的循环经济,以日韩合作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等。

    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青岛港口集群目前基本形成,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世界第七位、第十位。董家口新港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空港起降能力达到4E级标准,已开通94条国际、国内航线。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连接全国网络。中美、环东亚、亚太新国际海底光缆均在青岛登陆。地铁一期工程试验段、海底隧道、跨海大桥、铁路青岛客运北站、青荣城际轨道交通、海青铁路、青连铁路等重点项目,将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条件。(本报记者 刘芳滨)

    日前,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我市各海洋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部分院士进行座谈,就如何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更好地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服务深入交流。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海洋科技创新是支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关键要素。”在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王清印看来,虽然我们在海洋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多成绩,有很好的积累,但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依靠科技。包括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疾病防治,以及其它领域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来解决。”

    青岛拥有国家级水平的海洋科研装备和队伍,承担了绝大多数国家级海洋项目,在海洋产业领域青岛海洋科技界的贡献不可替代。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认为,海洋科研机构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定位于现代海洋产业聚集区、科技教育核心区、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李乃胜说,这四个区集中到一点,需要的都是科技引领支撑。“海洋产业聚集区,说到底就是以共性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的突破来支撑,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新兴产业;科技教育核心区不需多说,青岛这么多海洋科研教育专家就是核心中的脊梁;改革开放先行区,是我们如何顺应国际海洋发展潮流,立足国际技术前沿,加强海洋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而海洋生态文明,最终要靠技术创新来解决。”

    打造生态环保的蓝色经济

    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谈到环境保护。“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海洋环境面临很多问题:一方面要高速发展,一方面还要保护、可持续发展。”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认为,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对蓝色经济区建设更加重要。“我们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综合发展,特别是依靠高技术、依靠科研力量发展一些新的生产模式和新的技术模式,既能够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能够使环境可持续发展,偏颇哪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很难对得起子孙后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霁霖认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区,要坚持保护、开发、利用三原则,“首先立足于保护,不管什么产业到这儿来,都要立足于保护我们的海洋,要适度开发,成熟开发,不成熟的不能上,否则得不偿失。”

    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

    海洋装备制造业是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一个重点发展的产业,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彭明轩看来,这里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山东应努力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水平,使其走在全国前列。彭明轩说,“我们用的很多仪器,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这些仪器能不能国产化?如果山东发挥一种引领作用,我认为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

    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所这几年在海洋监测设备方面投入了很大精力,所长刘孟德谈到“借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东风,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时表示,海仪所将在“十二五”期间加强传感技术研究,“所里规划了11个方向,包括传播器械、生态环境、自动台站、船舶与装备、传感技术、深远海技术等。通过国际合作,我们的技术有望实现跨越式提升。”

    雷霁霖院士也从自身体会出发,谈到加强海洋装备制造业的必要性。“我们的设备还维持在几十年前的那种状态,船的力量不强、速度不快,国外可以从陆地控制海上的养殖设备,我们没有。现在蓝色经济区建设启动了,我认为机遇来了,我们可以集中很多产业优势,真正提升海洋装备产业。”

    工业化引领海洋渔业

    海水养殖业一直是我国海洋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专家们认为,不能降低对海水养殖业的重视,要走现代化养殖之路。

    “希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仍然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作为重头戏。”王清印表示,海水养殖正在经历一个观念上的转变,“过去是以开发为主,追求规模和产量,现在追求质量效益。”

    为海水养殖奉献了几十年心血的雷霁霖院士认为,工业化模式将是现代渔业的必然之路,“我这几年一直想提出一个口号,以工业化理念来引导海洋生物产业,构建我们的现代渔业。”这里面包括六大板块、八大技术体系、四化养殖操作。

    其中,六大板块包括种质资源、疾病防控、营养饲料、循环系统、加工与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八大技术体系就是与这些板块相联系的技术。“养的时候要遵循四化的原则,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养殖工厂化、管理工业化。”雷院士认为,这样一套一体化的全天候养殖模式,才是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除了传统养殖业,海洋新兴产业无疑是当下最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从新能源产业到防腐产业,专家们认为,在这些方面,青岛大有可为。

    作为唯一一个与“海洋”无关的科研机构,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长王利生认为,蓝色经济,它的主要增量在海洋上,但是岸基、陆地上的产业是必须的,“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海洋概念,应该说是一个取之于海洋、用之于海洋的大概念。”

    王利生强调,蓝色经济的概念是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念,要做好这件事,一定要考虑相关企业的发展,“如果没有企业做载体,我们最后只能流于概念。只要有新的增长点、操作的结合点,也会有投入的具体载体,从而对就业才会有拉动作用。”

    侯保荣院士多年来从事海洋腐蚀研究,他认为虽然海洋防腐只是海洋经济中的一小部分,但其作用不可替代,“因为海洋产业发展面临两个共性问题:即水文气象和腐蚀。”侯保荣谈到,蓝色经济离不开安全,海上和海岸上的建设都离不开防腐,“虽然它不是直接产生效益,但减少损失实际上也是增加效益。”2009年,全国因腐蚀造成的损失是1万亿人民币,如果防腐措施得力,25%-40%的腐蚀可以避免掉,“2010年,青岛经济总产值约为四千多亿元,也就是说做好防腐,我们一年可省出一个青岛市经济总产值来。”(本报记者 赵 笛)


相关阅读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上一篇:青岛重大发展机遇
下一篇:国防部要求停止对台售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