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与创新课题教育研究第九届研讨会 目标导向备考法2010年再次通过了国家创新教育课题评测
著名教育家、国家创新教育课题组成员、全国英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远程教育网络中心主任、全国中高考备考指导中心主任、《目标导向备考法》总课题组组长张峰教授做了专题讲座。他强调在研究工作中必须不断增强课题意识,牢牢和始终贯穿发展与创新两大核心主题,注重研教结合、研赛合一,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学科含量、人文含量、理论含量与创新含量。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与创新课题教育研究第九届研讨会”开幕式在南宁市锦华小学举行国家督学、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金学方、南宁市政府副秘书长邓卫民、南宁市教育局局长夏辉、西乡塘区四大班子主要领导、总课题组组长龚浩康及来自全国各地60多名课题知名专家评委和22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000名教师代表汇聚在绿城南宁。 盛会上,很多领导作了重要讲话。金学方副司长在致辞中传达了《全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重要精神,肯定了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在十年里取得的可喜成绩。要求广大教师按照全教会精神,认真总结经验与成果,团结一致,坚持育人为本。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促进更新教育理念,拓宽学术视野,重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更新方法,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全力建造一支德高艺精的教师队伍。 张峰教授指出:一些中小学生除了读应付考试不得不读的教材和教辅以外,基本不读书,一些老师尤其班主任老师以及学生家长不让学生读课外书怕他们荒废‘学业’,影响升学考试成绩。一旦发现他们看课外书,立即没收。中小学很难逃脱‘题海战术’的围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成了‘考试的奴隶''解题的机器’。”说得非常确切。现在的中小学生实在太辛苦了,特别是中学生,作业根本不是太少了,而是实在太多了,最多的语数外作业本,每学科简直不少于四五种。这么多的作业让学生做,重复也多,时间费,效果差,学生也很厌恶。张峰教授说到老师家长“不让学生读课外书”,我说是“作业太多,而是没有时间读课外书”。作业真的不要这样多,特别是尽量不要重复。作业要精选,不要不加选择。老师可以从几本作业中精选出几道好题来,让学生做,不至于重复,时间省,效果也好,学生也受欢迎。要让学生自己有时间去主动学习,或自己去选做作业。 什么是教学质量?难道应试教育就一定是质量吗?作业多就一定是质量吗?作业布置多的老师,作业本多的教学,是教学水平不高的老师,是不会教书的老师,是没有很好备课的老师,是懒惰的老师。 张峰教授认为当前,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不少,急功近利就是一个既十分普遍又十分严重的问题。浮泛的心态,躁动的情绪,驱使许多地方的干部、校长、教师、家长涌入功利大潮,不能自拔。教育是典型的长期事业,是百年大计。急功近利、争名夺利、拔苗助长、商业炒作对于育人来讲是祸害无穷的。综观当今教育现状,分数承载了太多的期望;学习承受了太重的压力;童年背负了沉重的包袱。在不少地方,学习活动常常远离了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整齐划一的学习任务,偏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自主性以及承受能力的差异;学习活动的要求常常违背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现象能说是符合教育合理性、科学性的要求吗?能说是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吗?解决急功近利问题,关键在于:一要改革人才培养和管理的体制;二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育人模式;三要形成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的社会文化环境;四要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劳动人事制度。数十年的历史经验说明:高度集中统一、以分数论成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不利于出人才;由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遍地开花的学科“奥赛”不利于出人才;年复一年的神童炒作、少年天才吹捧,不利于出人才;以应对考试为本,猜题押题,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出人才。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未能遵从青少年身体、心理的发展规律办事;未能遵从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办事;未能遵从人的品德、智力、体质、情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原则办事。不少地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把知识的掌握甚至仅仅是高分的追求,当作教育的全部任务。人才人才,有人方有才,无人即无才。人是本源,才是枝叶。所以若重才,先重人;若要才,先育人。从人才成长规律看,是先成人,后成才;人有志,才学长;人无志,难扶帮。从德才关系看,是人有德,才为用;人无德,才为祸;人品善,才利民;人品劣,才害民。这是古往今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育人经验啊,杰出人才的培养也不例外。 要遵从育人规律办事,国家、社会就应当以人为本,学校就应当以育人为本。在选拔、培养和使用上,应当舍弃以文凭为本的那一套做法。在人才评价上,应当改变以分数为本的那一套做法。在学校教学上,要改革以应试为本的那一套做法。 张峰教授认为讲素质教育,就是要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内核。应当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以人为本的内涵十分丰富,我在这里把它的要点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要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第二,要以人的人格尊严为本;第三,要以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本;第四,要以绝大多数人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本。发展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发展停滞了,生命也就随之终结。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进步的潜能、发展的潜能;所以,以育人为本就要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个体的发展。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只重视成绩、只重视分数、只重视学历是不够的。人做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品格、离不开情感、意志、真诚、热爱、友善、合作、践行等品格修养。知识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成功因素的全部。在许多情况下品格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张峰教授说;生命个体是普遍具有创新潜能的。小孩子刚步入人生,在懵懵懂懂的阶段,最爱发问。这就说明了人都具有思考的潜能,说明了一个人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始于发问,也说明了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是创新的源泉。然而,我国教育在应试倾向束缚下存在的严重问题,恰恰是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思考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几个人不会思考,不会影响全局,如果一代人一个民族缺乏思考能力,那就只好落后挨打了。对于青少年来说,知识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思考能力。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不是“学思”,而是“学答”——学答问题。我们聘请了很多的老师去设计题库给出答案,然后把它拿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做学问就是要学会“问”,问,思考就在其中。你如果不是学“问”,只是学“答”,把人家做好的答案再答一遍,有什么意义?只是学答,这等于是只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学答学得再好,也只能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要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学思”、“学问”之外是没有别的办法的。必须加大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大高考改革的力度,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吗?创新从哪里开始?创新从提问开始。学会思考,则前途光明。问题出在体制上,包括教育体制、人事体制、就业体制和投入体制。尽管我们的教育体制进行了多项改革,但目前,仍然是迫使校长、老师带领着学生去应对频繁的考试,去追求那一纸文凭,而不能让他们带领着学生去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我想,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仍然要呼吁:把学生从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把教师、校长从考试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才成长具有个性发展的必要空间,使杰出人才的涌现具有必要的基础环境。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生命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引导、激励、帮助每一个学生走上成功的人生之路,就需要因材施教,就需要重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浮躁的心态是非常严重的,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很多学校制订的目标就是以后学生中要出几个国家领导人,要出几个部长,要出几个科学家,也就是要出几个杰出人才吧,这并非不好。如果能做到,我会表示祝贺。但是你如何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呢?我们要不要杰出人才?非常需要。但是杰出人才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娘肚子里面一出生就注定是杰出人才吗?杰出人才是从非杰出人才和普通人当中转化而来的。如果你真正想要出杰出人才,就要重视非杰出人才的大众教育。鲁迅先生说:如果你想要得到花朵的话,你就要重视那些能够培育出花朵的泥土。现在不少地方,不少学校急于要冒出一些尖子、神童。稍有成绩,就大肆炒作。有些高校竞相到一些中学重金抢挖苗子,还是相信高分等于高能、等于杰出那一套啊!实际效果到底怎么样?我看未必会好。要知道在目前体制下,即使考生中有几个孙猴子,但谁又能跳出命题老师这个如来佛的手心呢?几十年来,高考状元数以百计,又有几人展现了杰出才能呢?我们为什么不把力气下在大多数人身上,而总是追求那少数的个别的高分尖子,甚至是偏才怪才呢?要知道即使有所谓“天才”,那也是不能够批量生产的。能够在后天条件下大批量提高质量的恐怕还是大多数人。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杰出人才,就在提高公民素质上下功夫吧。只对你所认定的“英才”(在目前伯乐们的视野中就是高分尖子)去进行教育,其结果会是失去更多的英才。为提高公民素质去教育,其结果将会是得到更多的英才。所以,着眼于生命个体的多样性,着眼于大多数人的发展,注重因材施教,这才是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讲“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到人和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不要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一种包袱,而应当作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去开发,重视每个人的长处,鼓舞每个人的信念,帮助每个人获得成功,这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才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成功的人生是多种多样的,不要人为地脱离实际地给他们设置“哈佛女孩”、“剑桥男孩”或者其他种种虽然诱人但并不现实的框框。 张峰教授强调;学校教育重要,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家长也要从急功近利的泥潭里跳出来,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错误理念的误导下走出来,不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不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每个家庭都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创造有利于孩子愉快成长的家庭文化环境。必须明确,人才也好,杰出人才也好,并不是由学校教育直接产出的。学校教育仅仅是为受教育者打下成才的基础,受教育者成才与否,要看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在生产劳动、科学实验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各自的发展状况。 什么样的人才是杰出人才?现在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我认为不应当一味地拿诺贝尔奖说事。且不去说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已经堕落为资本主义政客们手中用以打人的石头,充满着西方政客的无知、偏见和傲慢,就是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其规则也是由西方某些人制订的,在时代、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当然,诺贝尔奖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确实产生过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作用,享有崇高的声誉,但即使获得诺贝尔奖是杰出人才的—个标志,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自有诺贝尔奖以来,所有获奖者都是在求知、探究、奋斗的过程中创造了骄人业绩之后才得奖的。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目的,然后去求知、去探究、去奋斗的,至今—个都没有。所以,要想出人才,全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形成“人才成长于社会实践之中,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共识。必须确认,只要具有一定的品德、知识与技能,不断地进行创造性劳动,能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都是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杰出人才。国家和社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成才。 张峰教授说;如果在我们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如果教育能面向大众、面向全体,使受教育者养成勤学好问、博览多思的品格;如果学校和学界能形成求真求是、严谨治学的作风;如果年轻一代能具有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那么,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国,出人才、出杰出人才还会成为一个问题吗?时代发展到现在,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产生,空间工程、海洋工程、生命科学、核科学等高科技系统工程的相继涌现,杰出人才团队较之杰出人才个人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国的载人航天、嫦娥工程、大规模集成电路、高铁技术、高温超导、高性能计算机技术,以及超级杂交水稻等项目水平已进入世界前列。“天河一号”大规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2500万亿次,比美国最大计算机“美洲虎”的每秒1750万亿次高出45%。应当看到,这些成果是在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严密技术封锁的环境下,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取得的。这就有力地说明,在我国科技战线上,杰出人才已经和正在脱颖而出,杰出人才团队已经和正在应运生成。 张峰教授最后说;有感于此,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只要坚定不移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与学生发展的多样性作为我们的理想追求,—个星汉灿烂、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就会向我们迎面走来。 会议上张峰教授介绍了《目标导向备考法》,由80位最顶级特级教师,110位各地一线高级教师参与研究的国家课题,已有千万学生使用《目标导向备考法》,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也有科学的备考方法。其最大亮点就是“减负提分、短期提分”,切实帮助考生科学、高效地备考,减轻学习负担,让考生轻松备考、快乐应试。得到了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一致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