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全国妇联发布《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过40%的受访女性希望理想伴侣的职业是公务员。”“剩男”和“剩女”最大的不同是:男性在择偶时主要追求女性的外貌,不太看重她们的工作能力;而女性主要追求男性的经济实力和工作能力。 报告显示,女性的择偶压力主要源自于男性对女性年龄的要求,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约32%的男性认为女性最佳结婚年龄为20-24岁。可见年龄对女性的择偶相当残酷。此外,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报告认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男性已经工作了一定时间,其事业相对比较稳定,有一定经济实力,说明女性更愿意嫁给成熟男。
发布会现场(滑稽又搞笑)
成都著名剩男范涛誓言“要找范冰冰那样的”(走秀、有病)他要找的女朋友,要高收入、高个子,还要高血脂(有病) 据说,这项由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和百合网联合发布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历时一年,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从多元的婚恋文化中提炼出中国当代单身人士婚恋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看完这则新闻报道,我突然为全国妇联这个群众组织仅仅通过一份调查报告就把剩男剩女的年龄标准定下来的行为感到无比惊讶,这是不是太武断了?有乱贴标签之嫌?为什么仅凭“超九成的男性认为女性应该在27岁之前结婚,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就把这个“标准”定下来了?这样一来,不知全国有多少青年男女被无辜贴上了这个标签?被贴上标签后,他们又会怎么想? 其实,自从剩男剩女这两个词语出现后,学界一直对此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剩男剩女确实存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娶不上老婆嫁不出去就是剩下的了,这是客观事实,所以才有相亲节目的火爆、排队择偶的现象;也有人认为,剩男剩女本来就不存在,几次相亲失败或感情失败并不代表就被剩下,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只要还具备爱的能力,只要有人际关系社会交往,他就具备了寻爱的机会,一段时间没娶上老婆或没嫁出去并不代表他就娶不上老婆或嫁不出去。况且,什么年龄段“剩”,那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 这两种说法看上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在还没分出胜负之前,全国妇联仅凭一份调查报告就给那些大龄男女设定了年龄标准,显然有失偏颇。调查或问卷,其结果只能借鉴或参考,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它也只能代表参与问卷对象的主流意识,不能代表全部。如果非要设一个标准,“让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等于是忽略了少数人的意识,而这些人的一部分人却要被硬生生的贴上剩男剩女的标签,对他们而言显然不公平。 婚姻法确定规定男女的适婚年龄是男22岁女20岁,这是一个最低年龄,却并没有界定最高年龄,可见,只要男士超过22岁,女士超过20岁,何时结婚其实是有很大弹性的。婚姻完全是自己的事,选择单身也是自己的权利,在现今社会环境下,就业压力、生存压力、人际压力以及子女抚育压力都倍增,人们的婚恋价值观已经较之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30岁以上结婚的男士比比皆是,一点儿不奇怪,然而,报告只有“超过五成的女性认为男性最佳的结婚年龄是28-30岁”就把30岁界定为剩男实在是滑稽之谈。 不得不承认,年龄越来越大,择偶的优势会逐渐丧失,那些急于恋爱成家的男女内心也会开始着急,再加上父母的唠叨和世俗的眼光以及各种特殊的节日、媒体的渲染等,他们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失去信心,产生随随便便找个人结婚或随随便便将自己嫁出去的盲目心理。这样一来,因为了解不够、交往不深导致的幸福的婚姻会越来越少,不幸的婚姻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由“不幸”导致的各种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这是你妇联应对不了的。 个人认为,“剩男剩女”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个贬义词,因为它暗含着这是一群“娶不到老婆的男人和嫁不出去的女人”。所以,一旦被冠以这个名词就会遭人反感。如果再被贴上错误的标签,只会增加他们的焦虑和敏感,曾经享受的惬意的自由生活,也变得麻烦不断。不知道妇联在界定年龄的时候考虑过这个问题没有? 最后,给那些大龄男女的建议: 大龄男女择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树立积极、阳光、自信的心态,增强自我优势和魄力,增强对异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时间的沉淀,不必太恐慌。 其次,要客观地给自己一个评估,看自己的各方面条件如何。去过高地盲目追求、攀比,可能永远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不妨适当地降低对婚恋的期待。主动多参加一些聚会,不要去逃避,真实面对。相亲的目的性也不要太强,不要从开始认识就冲着结婚去,这样看人时,可能眼光较高,经常以挑剔的眼光来看人,没有给自己机会来了解这个人,那可能真的会失去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此外,要学会去发现对方的优点,去放大它。缩小缺点,少些挑剔,多些宽容。 最后,要学会自我减压,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焦虑也是你们的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