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企业频道> 商业资讯 > 正文

我国的高考改革 路在何方?

1
青岛新闻网 2010-12-14 15:06:58 青岛新闻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教育专家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系列报道 

    [导读] 千校一面、千万人一卷,名校价值、分数崇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如何改变?独木桥何时才能变成“立交桥”,高考一考定终身是国情所定吗?,以此为借口永远这样下去!我国的高考改革路在何方?张峰教授为你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我国高考改革之路及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方针进行了解读: 

    ——全国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创新教育课题组成员、国家创新课题《目标导向备考法》创始人、中国远程教育网络中心主任、全国英才培养计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中高考备考指导中心主任张峰教授,在解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总结报告会上发言。 

    解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方针: 

    第一,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 

    第二,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 

    第四,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第五,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20字工作方针中,育人为本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重点任务,优先发展和改革创新则是实现重点任务的两大重要保证。 

    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强化高考制度的改革。 

    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完善多元化的考试、录取、选拔制度。因为目前所有的学校都是一种办法应对高考,也就是所谓的千校一面。我们把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望都用这样一种模式给打磨掉了,所以我们要解决这件事在高中阶段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提出来在高中阶段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有些教学理念上的差异。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仍不可替代,但其弊端也日趋严重。高考改革应继续探索、努力建立打破常规的国家统一考试为主,应以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现代高考制度。鼓励特色高中,每个高中有自己的特点。在“综合高中”的这个用词上,我们是带有探索性的。实际上在高中阶段我们既有普通高中也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都属于高中阶段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这两者是不融通的,你进了一个以后想再跨过去这个不现实。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还是两个轨道,但有些国家是放在一起的,职业课程和非职业课程放在一个学校里面统一设置。探索“综合高中”的办法之一,决这个事,就是希望在这个阶段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给广大的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教育需要宽松、人性化的培养制度,需要循序渐进的精心呵护,需要不厌其烦的教育支持。比如民国时期的教育,季羡林数学得四分,也能进入北京大学。《北大与北大人》中写到:“北大有一种特别规定,入学考试如果有两门惊人地出色,则即使总平均不及格,仍旧可以取录的……显而易见是一种鼓励天才的教育。”这是对有个性偏才最好的赏识和支持。只有为更多的偏才怪才提供多元化畅通无阻的成才通道,家长才会让孩子偏重兴趣发展,“另类学生”自我发展才会主动积极。珍惜、赏识我们的偏才怪才吧,扔掉分数崇拜,回归能力崇拜;摒弃分数至上,回归兴趣至上,为偏才怪才提供宽松的制度土壤,而不要用好心的层层选拔扼杀了我们的另类人才。 

    现在人们似乎把人才选拔机制改革的突破口,聚焦在了偏才怪才的发现机制上。原因就在于过去我们对偏才怪才太不重视了,所以现在才会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成为一个问题。但我认为,发现个别偏才怪才不应该成为考试改革的主要目的。考试改革面向的是大多数人,真正的偏才怪才只是很小很小的群体。与其去刻意为之要发现偏怪之才,还不如面向大多数学生,尊重其个性发展,鼓励其扬长避短。无论是高校还是舆论,如果过分地将精力集中在偏才怪才的发掘上,都是对考试改革的误读。 

    发现个性化人才,不等于发现偏才怪才。我举个例子,芬兰的高中会考,大概有6门,要求你达到一个合格的程度。但在高考的时候,你只要选你认为学得最好的两门功课参加考试,因为你选择的这两门课已经体现了你的能力倾向和兴趣倾向。这就叫个性选择,这就叫扬长。我个人比较看重的,是这种面向大多数人的制度设计,而不是大多数人还是用着很陈旧的制度,然后挑选两个典型,用寥寥几个偏才怪才去点缀一下考试制度改革。无补于大局的小小花絮、炒来炒去的噱头,没有价值。 

    《在美国,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上哈佛?》中写道,哈佛不会降分以求,不会要求偏才怪才,它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句话:寻找未来的领导人才。这很对。西方最优秀的大学选拔人的时候,首先看重的不是学科成绩,因为能够进入选拔的人,学习成绩都是无可挑剔的。剩下它要考察的,主要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未来社会领袖的潜质、能力。在社会工作、社会关怀、社会参与、领导能力方面,西方大学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因为这些大学对自己的使命定位,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狭隘的专家,而是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未来社会的知识分子。 

    近年来,教育内部不断加大高考改革力度,从高考内容“3+X”到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从录取方式的“骡马大会式”录取到远程录取,还有特长生、小语种、降分录取、自主招生和面试等,直至这次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出炉。据说,仅江苏省十年间就推出了五套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在该省平均两年一变脸。足见高考改革路数之广,招数之多,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可谓用心良苦。这样的改革,无疑对高考制度本身是一种改进和完善,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人对高考的关注度、热情、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指标都与日俱增。一句话,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改变。个中原因就是,无论高考制度的设计者初衷多么高尚、手段多么高明、方法多么丰富、样式多么繁杂,都是对这座“独木桥”进行的加工和再加工。无论怎样的加工,这座“独木桥”可以变成“独铁桥”、“独钢桥”、“独银桥”、“独金桥”,但就是变不成第二座桥,更变不成“立交桥”。 我最大的担忧是对这座独木桥的不断完善、甚至美化强化了高考制度与生俱来的缺欠,放大了它在选拔人才方面的非科学性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对其关注度到了多少有些病态的程度,甚至有几分失去理智。这次校长推荐制的出台,无论是制度设计者还是公众的反应都印证了我的担忧。当然,这是我国现有国情所决定,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永远这样下去! 

    出路在何方?出路就在脚下。在我们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大教育外部改革的力度,在观念、政策导向和用人评价机制以及社会制度许多层面上深化改革,逐步摆脱文凭至上,大学才能成才的陈腐观点和已经落后的用人机制。 

    首先,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用人制度和对人才的评估标准应当改革。三十多年前,中国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对于“知识越多越反动”和“白卷英雄”的荒谬绝伦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对知识的认同已经形成一种社会自觉的时候,惟学历惟文凭,甚至是连哪个学校毕业都“惟”,这就成了阻碍社会进步的突出问题。说得空了,来点实实在在的吧:比如今后各级政府在录用公务员时可否取消学历标准而代之以能力标准,无论何种出身、无论有否学历、更无论毕业于何校,包括高职院校毕业生,只要达到所需能力要求都可迈入这道门槛。再比如,有关单位不以学历而以能力划定工资标准,更不以学历而以能力确定提拔任用干部的标准。如是,像只有中专学历的现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那样就不会成为个例。 

    其次,各有关方面要加快研究“立交桥”建设,为没有参加高考或高考落榜的学生提供方便而实惠的出路;社会上更多的单位和部门为接受过高中教育而未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敞开大门;对那些通过电大、函授、自考等手段接受教育的人们给予更多选择;为没有文凭但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施展平台,等等。只有立交桥建设速度升温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状才能真正改变。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应该深化。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而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定所有公民必须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义务教育是免费免试的,接受高等教育则实行的是成本分担机制和考试入学。不要说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就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没有实现百分之百的人群接受高等教育。人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有出头之日,一考定终身的观念必须下大力气改变,“万般皆下品,只有读书高”之类的过时观念必须抛弃。 每年高考从开始到结束,我最关注那几乎一半数量的落榜生以及各种原因未参加高考的弃考生;每年公务员招考,我最关心有没有无学历限制的新政策出台;每当我国职业教育有新的发展的时候,我都关心职校的学生和高等教育的立交桥如何搭建……如此种种,都有实实在在的措施了,我国人才培养、成长和选拔的立体化机制真正建立之日,高考才能呈现出一种回归理性的绚烂图景!

声明:青岛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400 680 7055 邮箱:qyqingd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