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十一五”期间青岛经济发展综述 从2006年至今,青岛经济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程。在这波澜起伏的五年里,各种严峻复杂的困难没有停滞青岛经济发展的步伐,突然袭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没有打乱青岛经济发展的节奏。“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号角声中,青岛在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后,积极地按照中央、省有关部署,以主动开拓和勇于创新的改革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翻了一番 下面的一组数据,见证了“十一五”期间青岛综合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跃升: 先说GDP。它是一、二、三产业所创造的生产总值,即经济总量,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性指标。 来自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十一五”前四年,青岛经济年均增长14%。2005年,全市实现GDP为2695.5亿元。“十一五”第一年的2006年,全市 GDP突破 3000亿元,达到3183.18亿元。2008年,全市GDP跨越4000亿元大关,2009年达到 4853.87亿元,进入全国大中城市10强行列。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981.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按照目前增长速度,今年生产总值将迈上 5000亿元台阶,比2005年翻了一番。 再看财政收入。它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经济运行效益的综合反映。 “十一五”期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青岛财政收入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市财政局预计,2010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完成452.4亿元左右。由此测算,“十一五”期间,青岛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将累计完成1690.7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约20.7%,比“十五”期间累计增长约171.8%。 殷实的财政实力,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还应该考量的是节能减排,这是实现绿色GDP的重要指标。 令人欣喜的是,青岛万元GDP的综合能耗,已从2005年的0.96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的0.82吨标准煤。市发改委预计,“十一五”的五年里,青岛万元GDP能耗将下降22%,化学需氧量下降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8%,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青岛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大幅度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青岛综合竞争力排名逐年提升,已连续两年进入前十位。 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渐行渐近 经济要发展,关键在结构。 “十一五”期间,青岛把发展经济的目光,更多地转向“扩内需、调结构”,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这项决策以及不断实施的有效措施,不仅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对青岛经济的冲击,也使青岛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加快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全市经济的新一轮跨越发展。 五年来,青岛不断加大服务业投资,上马了若干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服务业大项目,取得明显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总量达到55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倍以上,年均增长率高于工业投资10个百分点。 因此,“十一五”成为青岛服务业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2009年,青岛服务业总量和比重首次双双超过工业,全市经济重心已逐步转向服务业。当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203.5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力争比‘十五’末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比2005年增加1086.4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9%,超过同时期GDP增速1.8个百分点,并首次超过工业增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1.6%提高到45.4%,年均提高近1个百分点。 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同时,青岛不断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建设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尤其是近两年来,青岛通过对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和布局调整,加大六大新增工业功能区基础设施投入,制定加快园区建设和大项目引进优惠政策措施,提高园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促使青岛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加快。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375.3亿元、工业增加值2338.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87倍、2.2倍,均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3904.36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5470.97亿元,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5年的49.4:50.6,调整为42.75:57.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5%。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859.78亿元,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9.9%,产品销售率为97.7%,分别比2005年增长130%、146%、116%。 “十一五”期间,青岛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这也是青岛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2009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2966.44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64%。 目前,青岛已按照以园区为支撑的发展思路,以及 “大项目—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打造出汽车、造船、机车、石化、家电、电子、纺织等重点产业基地的雏形,初步形成东部高新技术产业和孵化创业聚集区、西海岸重化工业和临港工业聚集区、环胶州湾轻型产业和出口加工聚集区、郊区特色产业和配套产业聚集区的工业发展布局框架。 伴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先进制造业的不断壮大,青岛转方式调结构的思路开始结出丰硕果实: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6.6:51.8:41.6,调整为2009年的4.7:49.9:45.4,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支撑全市经济增长的格局。 预计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2500亿元左右。照此计算,“十一五”末,青岛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调整为4.0:49.0:47.0左右,服务业在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为主的结构渐行渐近。 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稳健前行 五年来,青岛坚持把投资结构优化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转方式、调结构的动力源,既保持了投资较快增长,又保持了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投资与消费拉动全市经济稳健前行。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共完成投资7000多亿元,年均增长2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49.8%,分别比“十五”和“九五”平均贡献率高出2.7和14.2个百分点,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 随着第三产业投资增速加快,青岛投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44.5%、46.6%、49.6%和53.1%。这种投资结构上的变化,是青岛“十一五”以来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在投资领域的重要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十一五”以后,青岛更加注重对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的投入和建设,特别是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相继建设了众多诸如海湾大桥、流亭机场国际航站楼、胶州湾海底隧道、滨海公路、青岛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浮山湾奥林匹克场馆、青岛大剧院等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十一五”前四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1303.6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4.6%,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17.9%,比2005年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 五年来,随着全市经济不断发展、扩内需政策效应拉动和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青岛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壮大,从城镇到乡村,处处建有各具特色的充满现代气息的商业区、商业街、各类超市或集贸市场,交易方式也日趋多样和先进。 “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870.11亿元,扩大到2009年的1730.22亿元,翻了近一番,年均增长18.7%,比“十五”期间年均增速提高3.5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商业竞相发展。市南、市北、李沧原有商圈更加繁荣,先后有麦凯乐、海信广场、CBD万达广场、百丽广场和心海广场等高端综合型的购物休闲中心开业。四方、崂山、城阳新兴商圈发展迅猛,先后有丽达百货、乐天玛特、宝龙城市广场、乐购等集吃、住、购、游、玩等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综合体开业。国际先进经营业态、管理经验及管理技术已在全市零售业融合发展,销售服务形式日趋新颖舒适。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在大型零售企业建设步伐加快的同时,灵活多样的中小企业、个体户也得到快速发展。 2009年末,全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共有65个,比2005年末多19个;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网点总数达到36.32万个,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商业网点476个,比2005年多170个。 网点布局日趋合理。目前,全市零售业已形成大型零售商厦、综合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等大型商业网点和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店、专卖店、连锁店、专业市场为骨干,早市、夜市和个体网点为补充的流通体系。(本报记者 刘芳滨) |
下一篇:3.1万户低收入家庭住上民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