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小头条 > 正文

部分广东市民赴港购日用品 每趟省六七百(图)

来源:羊城晚报-- 2010-12-07 17:43:14 字号:TT

部分广东市民赴香港购日用品 每趟省六七百元

在香港超市,日用品的价格确实够吸引 马勇 孙晶 谭超 摄

    “人民币在香港很值钱”

    “不是我们价格低,而是大陆通胀太厉害,”在屯门经营批发业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其实香港这边的物价也在涨,一个月前,楼下的肠粉店一碟肠粉18元,现在已经涨到19元了。美心饼家的小立方蛋糕,前几天还是8.5元,现在都要9元。只不过,大陆的物价涨得比我们快多了。”

    陈先生表示,最近多了很多大陆游客过来(香港)采购,“听说还有人过来买菜”。他认为香港历来就是“购物天堂”,大陆零售业要征收17%的零售税、消费税等,而香港不用,所以“价格比大陆低不奇怪”。

    “过来打酱油也不奇怪吗?”记者问。“不会有人专门来买酱油的,顺便带回去倒是不少,”陈先生解释,“这里主要还是汇水(汇率)的问题,近两年人民币升值幅度很大,而港元是和美元挂钩的,贬值得很厉害。现在100块人民币已经可以换接近117块的港币了,人民币在香港很值钱啊,大陆人来到香港什么都买。”

    陈先生告诉记者一个现象,现在香港每一家店面倒闭后,重新开起来的一定是药房。“我们香港人真的需要那么多药房吗?肯定不是,大陆游客才是香港药房的消费主力,你看药房可以买到什么,就知道大陆游客过来买什么,活络油、纸巾、沐浴露应有尽有。”

    广州

    价格普涨,最近一年很明显

    广州市城市调查队的调查员仇泳琴拿着这两份价格调查月报表,随手就可以指出一堆涨价产品。最让她印象深刻的则是高档白酒的价格,最近不停地飞涨,有的一瓶涨了两三百元。她补充说:“今年白糖涨价也挺凶的,从每公斤六七元一下子涨到八九元。” 仇泳琴介绍,近一年来,内地物价上涨快,对比去年十一月份和今年十一月份超市部分食品的价格,“徐福记巧克力从每千克51.8元上升到61.8元;怡宝矿泉水从每瓶555毫升1.08元变为1.18元;250毫升的伊利纯牛奶也从1.95元升到2.3元;还有过年市民喜欢购买的丹麦蓝罐曲奇从每盒88元涨到95元;胡姬花花生油5升装的从79.9元上升到108元,就连双桥牌味精也从8.8元500克变成11.9元500克……”

    目前,广州不少副食品价格已经追上香港了。以鸡蛋为例,去年广州的鸡蛋每斤大约3.5元,而香港是4.2元,现在广州的鸡蛋涨到5元,香港则还是4.2元。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今年10月香港消费物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2.2%,而相关部门预计广州11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能升至4.8%左右。

    说起升价,生产企业也是一肚子苦水。广州致美斋的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初开始,酱油的主要原材料都在上升。如黄豆,从每吨3000多元上升为目前每吨4500元,面粉的价格也上升了20%左右,人工成本上升了20%左右。另外,调味品的原材料价格也纷纷上涨,白糖从年初的每吨3500元上涨到每吨7000元,香辛料的价格也翻了一番。该负责人表示,包括酱油、辣椒酱、蚝油、醋、各种汁类、味精、鸡粉等调味品的价格都有10%左右的上涨压力。

    而记者调查发现,由于成本上涨的压力,不少调味品企业已经上调了价格。在广州市东川新街市的士多店内,老板告诉记者,“今日去拿货,海天的海鲜酱油的批发价涨了一元钱,其实,在今年三月份左右,他们就已经上调了一次价格,那次大约涨价了5毛钱。”东川新街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5元以下的调味品零售价基本上涨了一元左右,5元以上的则有些涨了1.5元左右。

    依然还坚守市场价格不变的致美斋方面也表示,虽然今年酱油没有计划调价,但是其他副产品如醋类等产品已经上调了10%左右的价格。“酱油价格明年什么时候上调还要看时机。”致美斋的负责人坦言,现在不升价,只是希望趁酱油的销售旺季能够薄利多销。

    原因篇 港货为何这么“抵”?

    原因1 低价为抢香港市场

    众所周知,香港的副食品大部分是内地生产的,同样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但是香港和内地市场的升幅却不相同。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同样品牌的产品,如李锦记早已在广州市场提价。超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前段时间该品牌已经上调部分产品价格10%左右,但是其产品价格在香港市场还没有动静,这是为什么?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可能是由于李锦记一向在内地市场走中高端路线,保持了一定的高毛利,所以其考虑反哺香港市场,令该品牌的产品能够以低廉的价格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还有食品供应商分析,可能是厂商在不同市场作出的战略调整不一样,有的在香港市场就是需要做一种品牌效应,所以必须低价占领市场,走薄利多销的路线。而当这些厂商要进入内地零售领域时,有一道出口香港市场的护身符更增加了谈判的砝码。

    原因2 税收政策拉开价差

    香港市场里很多在内地生产的生活用品的价格也比广州超市里便宜。相同品牌的蚝油,在香港超市的价格比广州便宜一半,生活用纸也便宜三分之二左右(具体见表格)。如果要算上广州城镇单位职工月均工资(2009年为3780元)和香港人均月工资(2009年约为9700元人民币)的话,这个差距就会更加明显。

    对于粤港两地出现同货不同价的怪象,12月6日,中山大学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教授分析认为,恐怕一个主要原因是两地税收政策不同,香港有免税政策,并且超市的货源比较广泛,进口的商品会更多一些,如果内地商品价格贵的话,超市会选择进口商品。“比如内地苹果贵,超市会直接从国外进口,由于享受免税政策,价格会比内地超市购进的便宜。”林江分析。

    广州市一位调味生产企业的老总则认为,粤港两地市场还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导致内地人不得不吃贵价酱油。内地的生产企业出口香港的部分生活用品可以享受出口退税的优惠。拿酱油为例,出口香港的酱油就可以享受到15%的出口退税,按照一般酱油生产厂的酱油出厂价的毛利在15%—20%计算,在香港市场即使按照广州市场价的85%来卖,厂家也不会亏本。这样,国家的补贴,让香港等境外市场得到实在的益处。

    原因3 内地中间环节提价

    就算税收有优惠,最多也不到20%,但是目前广州市场一些同货源的商品比香港足足贵了一半有多,这又为何?一位知情人士说,问题主要出在流通环节,有中间商趁机提价赚钱。

    谈到毛利,包括李锦记在内的多家调味品生产企业纷纷表示,在这样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上,生产企业的毛利并不是最大的,而中间商和零售商可能是这次升价潮中赚大头的一方。

    有调味品生产商告诉记者,一般调味品的生产毛利在10%—20%,而在流通渠道就要吃掉30%左右的毛利。如一瓶500毫升的酱油,出厂价3.8元—4.5元,到了零售市场价格就要6元—7元。

    知情人士还透露,一方面中间批发商赚取了一定的毛利,另一方面零售终端也在分一杯羹。一般大型超市的进场费都在几万元到十多万元不等,近两年逐年上升,加上海报费、条码费等其他管理性收费,有的超市每年的费用超过20万元。此外,超市还有另外一笔费用,就是在超市促销的时候一般超市和厂商都要让出30%的利润。因此,超市的进场费再加上销售返点,还没上柜台,日用品的成本已增加不少。

    还有知情人士说,也有一些批发商趁着涨价的时机,伺机提高价格,比如当批发商了解到厂家计划涨价的时候,就提前购进低价的产品,等到厂家一出升价通知,就立即将囤货全面升价,以此浑水摸鱼。

    原因4 盲目认为质量有别

    林江说,市民到香港扫货,追逐价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就是很多市民都认为,港货的质量比内地要好。

    “现在到香港、澳门买生活用品便宜很多,质量也好很多,款式又多又新。”网民小宝一口气用了“三多”来概括她到港澳购物的原因。而记者在聚集了扫货达人的妈妈网QQ群里了解到,有一半的妈妈认为香港的一些日用品、食品质量更有保障。上周末刚去香港扫货的任女士就告诉记者,在香港买日用品时要看清商品上的条形码,通常第一个数字是6的,就表示是在内地销售的货物,4开头的才是在港澳台地区销售的。“我只买4字开头的产品,心理上觉得这些产品更安全可靠。”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内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香港市场的质量和内地市场是一样的,只是规格或者口味可能有差别,不能盲目认为香港商品的质量就一定比内地好。

    专家说 香港低价或难持久

    经常穗港两地跑的中山大学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今年下半年开始,内地人前往香港购买日用品的现象才显得特别突出,“今年以前,我很少看见这种师奶大量购买日用品的情况。但是现在在元朗和上水,就有不少的内地消费者抢购日用品”。

    看到这种情况,林江也觉得挺惊讶。“如果说来香港购买奢侈品、电子产品或者黄金首饰甚至奶粉,我认为都挺划算,但是大量购买日用品,从各种成本综合考虑我不会这样做。”

    分析穗港两地日用品出现价差的原因,林江认为,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汇率因素,由于美元的贬值,人民币对港币是在不断升值,这样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就是在香港花人民币买东西越来越划算。二是香港的店铺在营销上不会坐地起价,反而更多地选择在店铺前堆起各种特价商品,吸引消费者薄利多销。从而也带来了良性的循环,货物的转手率快,零售商压价的能力就高。

    林江认为,香港的不少日用品是内地生产的,目前价格便宜也可能是内地的通货膨胀还没有立即传导到香港。比如香港的零售商现在卖的货可能是半年前就进,放在仓库里销售的。

    对于未来香港市场的价格预期,林江表示,“很难独善其身”。内地的通货膨胀也将会传导进香港。目前,香港的内地产日用品价格低也就是搭上了“传导时间差的列车”。(记者 马勇 孙晶 谭超)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