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青岛市成为山东省金融机构最多、金融业态最全、开放度最高城市,金融机构总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昨日,我市举行“服务全市加快经济方式转变 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新闻发布会,青岛市金融协调办公室主任白光昭介绍了今年以来青岛金融各业发展特点,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结合青岛实际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努力建设蓝色金融为特色的、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发展蓝色金融、绿色金融、高端金融、普惠金融、外向金融,促进金融业为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更大作用,真正点亮金融产业这个亮点。
截至目前,我市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143家,全国股份制银行除广发银行外,全部落户青岛,4家异地城市商业银行进驻青岛。
10家新机构进青
今年以来,我市以健全金融业态为出发点,不断提升机构层次,调整优化金融组织体系,新引进金融机构10家,使全市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143家,其中银行机构44家,证券期货机构54家,保险机构45家。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9家,外资金融机构22家,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结构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市级重点项目授信920.8亿元
今年,全市金融业紧密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为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各类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充裕资金来源。今年以来,我市金融银行机构对市级重点项目授信920.8亿元,比年初增加362.8亿元。贷款余额363.2亿元,比年初增加122.6亿元。特别是对市财力项目逐一落实信贷资金共计233.6亿元,保证了我市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高新区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资金需求。
支持小企业成效明显
今年以来,我市出台《关于金融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小企业融资服务年活动,推广银行机构小企业联络员制度,引导银行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实施银行机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各项服务措施持续强化,形成了服务小企业的合力。截至9月末,我市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761.2亿元,比年初增长5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52.9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6倍。
涉农贷款增长迅速
今年以来,我市加强了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指导和考核,推动新型金融机构在县市级全面覆盖,3家村镇银行成立至今已累计发放贷款8.2亿元;培育10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1.5亿元,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在全省位居前列。引导6家股份制银行在县域设立12家分支机构。今年以来,全市银行机构新增涉农贷款370.8亿元,是去年增量的2.2倍,其中,农户贷款增加43.4亿元,是去年增量的2.8倍。
企业上市进程加速
据介绍,今年我市上市工作取得新突破,青岛特锐德成为我国创业板首家上市企业,华仁药业、汉河电缆、海丰航运于今年成功上市,首发融资52.2亿元,实现历史性突破。截至目前,我市有上市公司21家,发行股票24只,累计募集资金250亿元,5家企业进入申请上市程序,拟上市储备企业达到160余家,形成了“上市一批、申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
私人银行规模效应初现
立足青岛经济优势和自然基础,市金融办积极探索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与知名研究机构合作,初步完成我市《建设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研究报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6家银行在青设立私人银行。目前正与金融机构探讨合作建立财富管理培训基地,加强高端金融人才培训工作。
跨境人民币业务达30亿元
截至10月末,全市银行共办理跨境人民币业务30亿元,居全省和第二批试点的四个计划单列市首位。推进外资金融机构聚集发展,目前数量居同类城市前列,在省内首屈一指。10家外资银行分行全部开办了人民币业务,外资保险机构达到11家。
青岛金融辐射作用凸显
今年,青岛金融业加强了与半岛城市群城市的交流,建立了长效联系机制,青岛金融机构“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6家银行在省内其他城市设立了10家分(支)行,中信万通证券在青岛市以外设立分支机构22家,多家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半岛城市群业务,2009年末青岛市金融机构异地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7.2%,比重呈逐年增长趋势。
多个重要金融活动在我市举办
全市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司法环境、人才环境更加优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城区和农村信用信息平台更加完善,良好的城市金融发展环境使中国银行全球行长会议等全国多个重要金融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记者 巩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