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怀揣希望,教育改革再度出发

1
青岛新闻网 2010-11-08 11:23:55 新华网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吴晶)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之于世。这份历时两年制定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不仅承载着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发展的经验,更昭示着新一轮教育改革锐意前行的希望。

    以民为本:教育改革惠及民生

    “十一五”期间,有这样一天令世人难忘——2008年9月1日,全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意

味着中国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

    这不仅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为改善民生而实施的重大政策,更是教育事业发展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

    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十一五”期间,我国政府加快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步伐。

    2006年,“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通过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国家对率先实施改革的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还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维修改造校舍、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7年春,“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惠民政策,推广到中东部地区40万所农村中小学的近1.5亿名学生。

    2008年春,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6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进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试点。

    2008年秋,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惠及全国2.59万所城市中小学的2821万学生。

    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用“三年四大步”的规划,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需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目标。

    为了兑现教育公平的承诺,我国教育改革迈出的每一步都力度空前,影响深远。

    我国在中等职业学校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校内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的资助体系;在公办高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

    为此,每年各级财政预算经费和学校安排助学经费达到500多亿元,受到资助的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为1600万人和400万人,分别占在校生总数的90%和20%。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这是过去5年间,广大民众耳熟能详的政府承诺,更是他们切身感受的温暖工程。

    针对每年超过1亿的进城务工就业的流动人口,国家出台了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2009年,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初中就学人数达到997.1万人。

    推进教育公平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亮点。正如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中期教育进展评估报告所指出的:“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胡锦涛讲话
下一篇:全体系对抗成为我军联训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