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环保世纪行昆明站活动10月8日开展,此次由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牵头组织的采访活动,主要围绕“水——生命之源,污染与防治”这一主题,对昆明市在水资源保护及污染防治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采访报道。为期5天的行程中,记者团一行先后辗转寻甸、嵩明、晋宁以及滇池国际城市湿地、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采访。 全市新建4万个小水窖 在寻甸县河口镇的双龙村委会,每户村民的门前都有一个小水窖,雨水可通过与屋檐和水窖相连接的枧槽,被充分收集到水窖里。这样一个小水窖能够容纳15立方米雨水,可以解决一户村民半年的人蓄饮水问题。目前,整个双龙村委会的412户村民平均每家都有3个这样的小水窖,可基本解决人蓄饮水和农田灌溉。今年以来,寻甸县多方筹集资金,大力推进“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小坝塘77座,小水窖6073个,小水池160件,基本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此外,寻甸县在推进库塘除险加固工程的同时,还抢抓汛期有利时机增加全县蓄水总量。目前,寻甸县库塘蓄水量超过7400万立方米,占市委、市政府下达蓄水任务的78.7%。 其他县(市)区也在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8月下旬,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亿元,建设村镇供水工程400多处,新增蓄水能力950多万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从新增村镇供水工程获得生活生产用水的农村居民增加近50万人。全市共开工建设小水窖约9万件,已完成近4万件,山区农户新增生活蓄水量达80万立方米,近15万农村居民从中受益。 再生水利用规模逐渐增大 昆明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据测算,目前滇池流域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70多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处于全国极低水平。要改变这一状况,再生水利用就是减少成本、保护环境的一个有效举措。 来到云南财经大学的再生水利用设施运行区域,所看到的再生水利用设施其实都隐藏在一个类似地下停车场的空间里,地面上以草坪覆盖并种植了各类植物。学校负责人介绍,该校占地800多亩,绿化面积20余万平方米,有1.6万学生。每天全校要用自来水4万余立方米,1年下来花费不菲。2008年10月,学校投资近370万元建设了一座再生水利用设施,将学校区域内的洗澡水和雨水等一切可能收集的水引入再生水利用设施进行特殊工艺等消毒处理,将处理后的40余万立方水用于绿化、冲厕。这样一来,学校一年能省下至少60万元。 市节水办负责人介绍,开展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是全市一直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替代节约优质水资源,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实现优水优用,还能从源头上就地截污和削减水污染负荷,对治理和保护滇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昆明已建成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264座,总设计处理规模为每天9.03万立方米。这些设施广泛分布在住宅小区、学校、公交停车场、企业、服务行业、市政园林绿化等行业和单位,处理后的再生水主要回用于绿化、道路清洁、公共卫生间冲厕及景观环境用水。 湿地建设促进生态平衡 生态湿地控制入滇污染物的最后一道截污屏障,近年来,昆明积极在滇池周边建设生态湿地,以此来实现净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永昌湿地位于度假区西北片区船房河入滇口南侧,紧邻草海大堤附坝。2009年2月,度假区对永昌鱼塘实施了退塘还湖湿地建设,在拆除原有防浪堤及鱼塘围堰并清挖淤泥、种植大量水生植物的同时,新增一条与草海水域相连的通道,以起到生态治理、净化水质作用。同时新增16个景观岛屿,并利用岛屿、风向及洋流的作用使湿地形成内外两个生态圈。如今的永昌生态湿地,杨柳依依,绿树成荫,为滇池的综合治理及生态恢复发挥了功效,为广大市民及游客提供了又一个靓丽的亲水、休闲生态湿地景观公园。 目前,滇池保护界桩外延100米以内的环湖生态修复核心约33.3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开展滇池湖滨退塘、退田、退人、退房,实现还湖、还林、还湿地、护水的“四退三还一护”生态建设工作。滇池沿湖各县区已建成的湿地公园有大观河入湖口湿地公园、西华湿地公园、五甲塘湿地公园、宝丰湿地公园、滇池国际城市湿地。专家测算,通过环湖生态湿地的建设,5万亩湿地建成后,初步分析每年可以削减氮135吨,磷20吨。湿地的建设不仅对滇池水恢复有改善,更重要的是让群众亲身体验湖滨湿地优美的自然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