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了东进西移等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后,未来青岛城市发展路径将通向何方?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压力,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于2007年下半年提出并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既是对青岛城市空间战略布局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未来青岛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升华,更是一项着力改善民生的老百姓的“民心工程”。两年多来 目前,“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了多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可喜局面。为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深刻理解“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内涵,推动战略加快实施,本报围绕“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意图、重要进展、未来指向等,并结合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采写了一组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出的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的专访是系列报道的第一篇。 作为青岛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已经实施两年多,围绕这一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效和下一步工作重点,日前,记者对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阎启俊进行了专访。 记者:“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已经实施两年多了,现在来看,这一战略既是青岛当前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事关青岛未来发展的大计。请您谈一下对此的看法。 阎启俊:胶州湾是青岛的“摇篮”,是哺育我们这座城市的母亲湾。环胶州湾200多公里长的岸线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要素,城与海的融合会产生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回顾百年来的青岛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围绕胶州湾不断推进开发建设的历史脉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立足环湾区域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始终是历届市委、市政府研究城市发展战略的一条主线。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基础上,新一届市委提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就是要延续这一发展主线,按照“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一主三辅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这一战略与青岛的城市发展历程一脉相承,是对青岛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完善,完全符合青岛自身成长规律,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将有力推动青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记者:您认为这一战略实施两年多来,主要取得了哪些进展? 阎启俊:两年来,围绕实施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全市上下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扎实推进了规划编制、重要节点建设、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在许多方面已经见到了明显成效。 目前,“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已经形成了多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可喜局面。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完成了拥湾发展专项规划、高新区总体规划、五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董家口港区总体规划获国家批准。高新区等重要节点建设、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以及跨海大桥、海底隧道、胶州湾高速市区段拓宽改造、快速路三期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海湾大桥胶州连接线、地铁工程正式开工,各项重点工作都顺利推进。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做好环湾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记者:您认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起到哪些重要作用? 阎启俊: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对我们的巨大挑战,也蕴含着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实现化危为机,就必须通过加快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做到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逆势而动保增长,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中顺势而为调结构,在打造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等重大机遇面前乘势而上壮实力,在立足青岛实际、准确把握发展大势的基础上造势而兴促发展。 具体来讲,“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对我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起到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是这一战略的实施搭建起承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良好平台,为我市扩内需、保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和载体支撑。为了应对危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我们通过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落实和对接这些政策措施,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支持。与此同时,城市地铁、董家口港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高新区、少海新城等重点组团的发展,县域工业功能区的建设,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和载体支撑,成为全市的主要投资增长点,不仅弥补了外需萎缩导致的动力不足,也为青岛的持续发展积蓄了力量、打下了基础。 二是这一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通过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去年以来,我们引进了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青岛温泉国际博览中心等大项目,高速列车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基地开工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核心竞争力。 三是“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成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打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载体。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是青岛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全力推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进一步提升青岛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带入了更多的技术、设备、管理、市场网络等高端要素;着力引进海洋、生物能源等大型科研院所,带入高端人才,产生了技术研发、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相信未来的青岛一定会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龙头,为全国、全省的发展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记者:当前,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线,下一步,在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中,市委有哪些考虑? 阎启俊:转方式、调结构已经成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更是赢得未来竞争的重要制高点。对于青岛来说,我们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必须遵循经济结构的演进规律,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着眼于今年乃至“十二五”期间的战略布局,准确把握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必须立足青岛城市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必须及时适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不断丰富转方式、调结构的内容,抢占发展先机;必须研究完善政策体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正确导向,不断强化支撑条件和保障措施。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下一步,我们要加快实施、全面推进。首先,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加快推进重要节点建设、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加大重点产业招商力度,在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其次,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我们要立足于发挥青岛的一系列比较优势,完善有利于推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在重大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企业的合作,争取尽快再引进一批实力雄厚的大院大所。特别要把推进自主创新与蓝色经济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重点推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最后,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这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城市地铁、青荣城际铁路、青连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建成,市域各组团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半岛一体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各城市组团的功能定位,加快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加快推进郊区的工业功能区建设,集中力量打造高新区、开发区和董家口港区等重要的发展新平台,推动相关产业相对集中发展,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记者:作为一项事关青岛未来发展的长期战略,下一步“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要重点把握好哪些方面? 阎启俊:我们要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全面规划,分步推进”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把这一战略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工作中,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确保“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加快推进。一是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方面,要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特别是环湾区域的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组团规划。另一方面,要立足当前保增长、调结构的现实需要,抓紧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要坚持环境保护与加快发展的有机统一,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拥湾发展,以拥湾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特别是在推进重要节点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环湾保护,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三是一主三辅和多组团的关系。要做到统筹谋划、全面推进一主三辅多组团的建设和发展。老城区作为主城,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三个辅城要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尽快建成功能相对完备、独立性较强的城区。各组团要强化与主、辅城之间的功能对接,不断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发展合力。四是城市与海洋的关系。要不断延续和彰显青岛海洋与城市浑然一体的特色和优势,使海洋要素全面融入城市发展,使城市的高端要素最大限度地将海洋资源激活,从而使城市与海洋和谐共荣、相得益彰。五是保增长与促升级的关系。要以空间结构调整为契机,充分利用空间调整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内生互动机制,既要在投资、项目等方面力保规模和速度,又要积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结构以及人口人才结构,做到综合实力壮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协调同步。 总之,我们要把“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作为推动青岛长远发展的重要平台,力争经过10到20年的努力,把环湾核心圈层建成国际化、生态化、花园式现代化新城区,并以环胶州湾区域为核心,内外圈层梯次发展,建成由中心城区向外轴向辐射、点轴分布,各组团有机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学规范的网络状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在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中不断迈出新步伐。(记者 张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