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企业频道> 金融理财> 创业板 > 正文

创业板监管制度调整时不我待

1
青岛新闻网 2010-10-16 12:36:45 长江商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十月金秋,中国创业板市场迎来了“周岁生日”。一年来,创业板家族成员数量大增。截至今年9月30日,已有123家创业板公司正式挂牌交易,其流通总市值已达1119.25亿元,相比开板之初扩大将近五倍。

    历经“十年磨一剑”,创业板于一年前闪亮登场,不仅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更为民营资本融资勾勒了美好的蓝图。但不可否认,在投机浮躁心态泛滥、价值投资理念不成熟的环境氛围下,创业板风险与收益之间不匹配矛盾加剧,并被指为股市泡沫的滋生重地。就此而言,交易品种完善并非市场成熟的全部,市场监管、制度健全、投资者成长才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本要素,也是当前创业板市场回归本位的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融资途径单一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瓶颈。创业板开闸向民企打开了直接融资大门,为新型产业转型提供了资金支持渠道。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在123家创业板公司中,有将近92%的公司均为民营企业。从行业划分上看,信息技术行业公司占比近30%,先进制造业占比近40%,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生物与新医药行业公司均占比8%左右,其中很多公司都成为了所属行业的龙头。

    由此可见,就功能定位上看,我国创业板体现了为高新技术企业输送资金血液的作用,有助于民营经济发挥“鲶鱼效应”,是其广受关注的主因。但遗憾的是,如今能够搭上创业板“顺风车”的民企仍是凤毛麟角,许多企业仅能对该市场“望梅止渴”。相形全国4000万家中小企业总量,当下国内创业板为民营企业广开融资大门的作用还只是停留在了概念层面,监管部门对这一市场谨慎把关之情可见一斑。

    需要提及的是,即便是在较为严格的审核态势之下,创业板高风险问题依然严峻。在经历了一年之后,创业板上市公司高发行价、高市盈率的现象没有丝毫改变。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在深交所上市的127只创业板股票中,平均市盈率仍高达65.07倍,与此同时,上证A股的平均市盈率却仅为21.62倍。而且,创业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仅体现在了小众身上,它在为上市高管迅速积累财富的同时,广大民众却难以分得一杯羹。一方面,12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让近400位大股东身家上亿,千万富翁则已数不胜数。更有许多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通过辞职套现,将纸面盈利转变为了现实财富。另一方面,创业板二级市场的表现却明显滞后于大盘。从“十一”节后至10月13日之间,创业板仅累计上涨5.8%,远不及沪深300指数9.6%的涨幅。普通民众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创业板个股,普遍受益不及大市。

    以此观之,创业板似乎已演变为小众企业和个人的“创富板”,这一趋势当得到尽快抑制。一般而言,创业板市场较之主板的特征在于,股价想象空间大、股本盘子较小、市场波动幅度高。也正因此,如果既有创业板市场发行制度不做进一步完善,市场未来泡沫聚集的概率仍然很大。纵览全球,除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案例外,其他国家的创业板市场基本都是乏善可陈。而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状况不同,当下国内的创业板市场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比如,美国纳斯达克首日有2800多只股票同时上市,企业准入门槛不高,但上市后却面临挑剔的投资者以及较大的退市风险。而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大都经营时间较长、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创业”企业,大批成熟公司走进创业板反而使其成为了投机者爆炒的乐园。

    在诞生一周年之后,中国创业板所暴露的各种问题已成为焦点。从美国成功经验看,主管部门只有放弃旧有的主板思想,抚平因行政拣选而铸就的投机“高地”,才可能放手创业板自身特色的彰显。可以说,即便创业板个别股涨上天、或跌入地都不足为奇,其背后恰恰是投资者价值投资思维的培育。时下,创业板可谓中国证券市场的“试验田”,当将其放置于市场化大环境中历练。一年时间的确不长,但是相应的监管制度调整却已经是时不我待了。

声明:青岛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新闻纠错:400 680 7055 邮箱:qyqingda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