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影月 昔日洋房伴今月
有人说,赏月要远离城市,走近山水之中,这样才能品出独特的意境。而融于山海之间的青岛则兼具山水自然之景,倘若在起伏散落于大街小巷中的西式建筑前赏月,或许收获的将是一份更独特的心境。 月上中天,漫步于一座座风格独特的老洋房前,望着那轮明月缓缓行进,在静寂的夜空中侧耳聆听,似乎能听到圆月和老 ●教堂前的那轮明月,让人顿生如在画中的错觉 提起青岛的西式建筑,人们首先会想起两座教堂,的确,天主教圣弥爱尔大教堂和基督教堂都坐落在老城区较高的山坡上,这里不仅是优美的景点,也是城市中赏月的较佳去处。 天主教圣弥爱尔大教堂(位于浙江路,俗称天主教堂)坐落在观海山麓,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原汁原味的欧式风格天主教堂。在落成后几十年里,天主教堂一直是青岛最高的建筑,船只驶进青岛看到的第一座建筑便是这座大教堂。 遥想月圆之夜,从停泊在青岛湾的船上望见大教堂影影绰绰,想必也会勾起异乡旅人的愁绪吧。 这座大教堂从建造开始便成为岛上一大景观,当时臧克家正在青岛读大学,他有一篇长诗就是写这座建筑的,“在这座城市的道旁,划出一块大的空场,在这空场的中心,正在建一座大的教堂。这群人从早晨背起太阳……平地上,万盏灯火闪着黄昏……”诗人蒲风曾在《青岛》一诗中写道“观象山是凸起的头颅,假如她还有对锐利的眼睛呦,那便只好推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十字架高插云天,它无日无夜不向着大海眺望。”如今,天主教堂及其周边已经是婚纱照的经典拍摄地。明月初升,夜色阑珊,收回远眺的眼向上望去,你也许会恍惚地看到教堂的双塔伸向天空,似乎正在怀抱这一轮明月…… 基督教堂建立在现江苏路附近的小山丘上,据史志记载,从教堂高地了望海湾,当时属亚洲最佳景观之一,这便使得赏月有了最好的陪衬。1909年3月26日在柏林的《德国建筑业报》上,设计者曾在《胶州的基督教堂》中写道:“鉴于各种设施均设在建筑底层,教堂需要较宽大的基座。与此相应,其纵向空间延展并不显得过分引人注目。这一设计十分吻合高地建筑的要求,塔楼的设计高度为27米,从而不至于导致与周围山地高下悬殊的效果。”后来有评论称,处在数条街道交汇处的教堂高耸,对市区欧洲小镇的风格特征起到了统帅作用。如今,基督教堂及其周边也是岛城新人婚纱照拍摄的首选之一。 基督教堂也颇为适宜赏月,妙就妙在教堂前那宽阔的空地,能够远眺青岛湾及周边风景。月圆之夜在这里体验海上升明月的意境,在教堂庄严背景的映衬下,或许会顿生如在画中的错觉吧。 ●山顶老建筑不仅可俯瞰尘世,更能一品“登楼望月” 古时流行登楼望月,大概身处高楼之上,不仅会洗脱闹市的喧嚣,意境和韵味也会更加悠远些。“秋中赏月对高楼,月对高楼酒上游;游上酒楼高对月,楼高对月赏中秋。”这首作者不详的回文联,描述的就是登楼望月的场景。青岛老城区有不少建筑建在山顶,诸如观象台、望火楼等地,不仅可以俯瞰尘世,更是一品“登楼望月”意味的好去处。 在上世纪初,青岛城区只有两座坐落在山顶上的建筑,观象台就是其中之一。观象台虽然是现代设施,但是通体由粗面石块砌成,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观象台的建筑平面不对称,立面高低错落有致,楼主体全部为花岗石砌筑,上出雉堞,远远望去形成一种神秘的建筑印象。观象台是当时山东最大的天文建筑,在上世纪初,东亚一带只有少数地区设有观象台,如香港、上海,朝鲜半岛的仁川、菲律宾的马尼拉。 当时观象台的大天象室,上置用电力控制开合的圆顶,下为一座大型天文望远镜。小天象室为圆顶,置一架小天文望远镜,这可以说是当时岛城,甚至是北方唯一可以清晰望月的地方。如果想窥视月亮的真容,可以透过天文望远镜一探究竟,如果只想体会佳节“登楼望月”的意境,只需在此静静仰望,吟哦徘徊。观象台门厅内立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远离家乡的德国人,在这陌生的海边,筑起了观象台……”或许,当年的那些人通过望远镜望向天空时,一轮圆月总会惹人思恋、引人喟叹。 观象山顶的望火楼,则是当时伫立在市区的一座高塔,望火楼是民间的俗称,它的作用是用来发现并预报火情,在当时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望火楼的顶部为敞开的望火台,据史志记载,望火台可以远望市南、市北、港口、台东,甚至观察到四沧、李村等地的火情。望火楼在当时的城区显得尤为突兀,因为这座高塔修筑在海拔77米的观象山顶,同时高塔本身就高18米,然而正是因为突兀,在这里才可以让人领略到登高揽月的意境。 城市变迁,现在望火楼的视线渐渐被高楼大厦挡住,但这并不妨碍从望火楼仰望天空,其周边仍然是老城区居民中秋赏月的最佳选择之一。 ●在前海一线的洋房赏月,颇有些私密的味道 青岛最大的魅力是碧海,而建造在前海一线的洋房则在某种程度上,把天然海景变成了自家花园的一部分,在这里赏月颇有些私密的味道。在前海一线的洋房中,有一东一西两处是赏月的较佳地点。 “一东”是位于南海路、文登路路口的原海滨旅馆,这是青岛最早的假日旅馆,成一字形展开的旅馆建筑面对市区最大的海滨浴场。从旅馆内南向的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可以欣赏到海湾的风景。三层高的海滨旅馆每层高约4米,便于赏景的外敞走廊和罩于外廊之上的红色坡顶,在朝向海湾的南立面上形成大面积的凹凸对比,也让整幢建筑变得轻盈了许多,使得中秋欣赏“海上生明月”有了最佳的舞台。 在上世纪早期出版的很多旅游手册中曾强调,从这家旅馆前宽大的晒台上可以望到美丽的海景和海滩上的人群。夜晚从晒台眺望海景,无论是天上的明月,还是海中的月影,总能营造出“斜月沉沉藏海雾”的意境。1912年秋,孙中山在青岛逗留期间曾入住海滨旅馆,当年10月11日出版的《德文新报》报道说,9月28日孙先生在青岛停留两天,家眷随从等一行人员共租用了旅馆客房的16个房间。这一时间正值中秋前后,刚刚卸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这里赏月,想必别有一番感受吧。 “一西”则是位于中山路最南端的原国际俱乐部,也就是俗称的中山路一号,在当时占据了这座刚刚诞生的城市南部沿海位置最好的地方。这里虽然背靠最繁华的街道,但由于处在栈桥与岸边林荫道交汇点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别有一番幽静。在老青岛的历史里,青岛俱乐部一直延续着一种时尚和奢华,无论是成功的本地商人、清王朝的流亡贵族和民国的重要官员,还是文人墨客,都是这里的常客。山东大学教授洪深曾在这里宴请过电影皇后胡蝶,昔时知名女星李丽华在这里出现时还曾引发路人围观导致交通堵塞。明月、美酒、佳人,这些可都是浪漫元素的重要构成,凑在一起也难怪会成为轰动一时的“景观”呢! 当时俱乐部入口前有一处被低矮金属栅栏圈成的小型花园,这个花园中设立了一个带有若干遮篷座席的露天酒吧。在中秋的夜晚,在庭院里休憩的人们从这里向南远眺,则会看见明月慢慢地从海中升起,似乎也想要来一杯青岛啤酒呢。如今这里建筑依旧,只是历经沧桑后风光已不复当年。 作为上世纪老青岛的赏月胜地,这些洋房都镌刻着众多的传闻轶事。如今,虽然这些老洋房已淹没在众多的现代建筑中,但是斑驳的墙壁、沧桑的身影以及不曾褪却的神韵,衬上今天的月光,都会引导我们的思绪飘摇进“堂前明月”那昔日的美景里去。 |
上一篇:园景映月 海角天涯共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