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影追月 携手燕岛听秋潮
比不得深山密林处的清幽遗世,寻不到泊来建筑的异域之风,没有香火缭绕,亦鲜见乡俗古风。这里的水天一色,是特意为我等从现代拥挤生活中暂时脱出身来喘口气的凡夫俗子准备的。凭栏处,月昭昭兮天广,风浩浩乎浪涌。遥看水光接天,飘渺间你也许会嗅到些许超脱凡尘的味道! 月伴中秋分外明。岛城山水俱全,处 ●浮山湾如一钩弯月,湾内水域辽阔,深处可扬帆行舟 十四世纪中叶,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海上来袭,明政府在黄海之滨设立了浮山备御千户所。这就是浮山所的由来。浮山所村前的海湾,明清时期一直称浮山所口,清代《即墨县志》亦记其名为“浮山所口”,此名一直沿用,直至1999年出版的《青岛市志》和1999年出版的《青岛概况》,始记此处为“浮山湾”。 浮山湾如一钩弯月,湾内水域辽阔,滩缓水清,浅处可张网捕鱼,深处可扬帆行舟。青岛被德军侵占后,当时的德国政府把青岛的浮山湾誉为“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湾”。浮山湾东起燕儿岛,西至绿豆岛(今太平角),海岸线长达3.5公里。旧时,浮山所村与周围各村一道,在燕儿岛西北角的小海湾处垒起了一条长达50米的石墙,作为停泊渔船的码头,名为“湾子墙”,道光元年(1821)又进行过重修。 每年农历四月,是捕获鲅鱼、刀鱼的季节,当地称为 “四月海”。这时湾子墙一带便成了海产品交易市场,热闹非凡,附近几个村庄还联手在这里搭台唱大戏,庆祝渔业丰收。有一首民谚刻在浮山所村老人的记忆中:“楸树扭嘴,打鱼的下水;楸树开花,打鱼的还家。”楸树是有“木王”美誉的落叶乔木,花期在四五月。时过境迁,今日此处高楼林立,只见临岸垂钓者,这种形美功高的楸树却是难寻了。 大海千百年的冲刷,在岛城的海岸线形成了汇泉角、大麦岛等许多岬角。这些岬角中,有的是自古以来与陆地相连的海角,有的本来是近岸的海岛,由于泥沙淤积加之人工治理与陆地相连形成半岛似的岬角,燕儿岛便属于这一类。 对于燕儿岛,史料记载甚少,其得名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1901年出版的由德国人谋乐编撰的 《山东德邑村镇志》在介绍浮山所时,对燕儿岛描述如下,“按照中国地图,岸边有一小岛名叫燕儿岛,即‘燕子的岛’,其西是绿豆岛。这两个岛现在与陆地相连,即使在高潮时其连接处也不被淹没。”清代《即墨县志》则记载如下:每年秋天,海鸟迁徙,成群海鸟聚集,停留其上歇息,故名。除此之外,在当地的老渔民口中,还有一个关于燕儿岛得名的传说:浮山湾畔一个小岛上栖息着一群海燕,它们是渔民和船员的朋友,平常,海燕们会在船帆上回旋、飞翔、鸣叫,像与人们对话,甚至有的海燕衔上鱼来丢在渔船的甲板上。当渔船航行在海上遇到暴风雨时,海燕会在前方鸣叫着为船员导航,使他们安全地回到家乡。有一年,一只巨大的恶鹰从北方飞来浮山湾,展起巨翅捕食海燕,龙王见状大怒,请来雷神杀死了恶鹰,巨鹰成了岸边海中一个岩礁,人们从此把小岛称为燕儿岛,把岩礁称为鹰嘴岩。1937年出版的《青岛概况》将该岛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则是以形命名,其文记为:“燕儿岛环浮山所之东,半岛孤悬,作飞入海中之势,秋高潮涌,尤为可观。”是故名为“燕岛秋潮”。 今日,虽难觅海鸟成群,但偶尔有海鸥飞掠海面,也不失为一种淡淡的意趣。再加上浮山湾西部因太平角海岬沉积作用形成了细软的海滩,而东部海岸因海蚀现象作用,岩礁峭壁,如刀削斧劈,浪急水湍,每逢秋季大潮,惊涛骇浪拍打岸堤,巨浪滔天,煞为壮观。适逢佳节,离开灯火通明的闹世,在此赏明月潮涌,听浪声鸟鸣,又何尝不是一乐事? ●如今的燕儿岛已是青岛的繁华市区,商业的黄金地段 经济的发展,往往在给人们带来某些方面满足的同时,又从人心中拿走些什么,于是,人们感觉到空落落的心便开始追寻、溯古……从小渔村到现代都市,燕儿岛在步步变迁中,又带来了什么呢? 上世纪30年代,燕儿岛还是青岛的郊区,但城市发展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1933年,为筹集资金兴建浮山所小学校舍,浮山所村出让燕儿岛10亩土地准许万国体育会建青年营(国际夏令营)。 1932年暑假,赵太侔接任国立山东大学(前身为1930年成立的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以后,在燕儿岛附近建山东大学的农业试验场,培育果木。1934年夏天,武汉大学教授苏雪林与丈夫一起来青岛避暑,住在福山路3号山东大学的教师宿舍(即沈从文故居)。曾游览山大果圃,写下《岛居漫兴》一组游记,为后人留下那时燕儿岛的情形。苏雪林写道:“果圃所种大部分是苹果。除北方土产,外国名种也搜罗了来试植。据说美国苹果有二百余种:小如核桃的,大如柚子的……”燕儿岛山大果圃距青岛市区偏远,而无车马喧,除了培育果木,还养鸡鸭,颇有乡村风味。苏雪林置身绿荫,听鸟声虫语,觉得果圃管理员的生活惬意,“很觉羡慕”。 1935年,大导演孙瑜带领电影摄制组来青岛同时拍摄两部电影,为了避免重复,《到自然去》选在第三海水浴场拍外景,《浪淘沙》选在燕儿岛拍外景。今天,我们看老电影《浪淘沙》,如果仔细一点,会辨认出燕儿岛的轮廓。 如今的燕儿岛已经是青岛的繁华市区,商业的黄金地段,游人的必至之所。穿梭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燕儿岛今昔的巨大落差,让人感慨。 ●青岛与奥运结缘,赋予了燕儿岛新的生命 随着新世纪脚步的到来,青岛与奥运结缘,赋予了燕儿岛新的生命。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海船厂由新疆路迁至燕儿岛,风光秀丽的燕儿岛从此成了一个喧嚣的工厂,史料中“燕岛秋潮”的美景也无踪可觅。自从青岛作为北京的伙伴城市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北海船厂搬迁,奥帆中心选定在了燕儿岛。2006年6月30日,青岛奥帆中心必备项目建成,并成功举办了青岛国际帆船赛。场馆硬件设施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被国际业内人士誉为“亚洲最好的奥运场馆”。燕儿岛作为“川”字的一撇(西轴-海洋文化轴、中轴-欢庆文化轴、东轴-自然文化轴,组成了意象的“川”字。)以“欢舞·海纳百川”为主题,寓意开放的青岛正以宽广胸襟,向世界敞开大门。 2008年,燕儿岛迎来了八方来客。在这里,仅有百余年历史的青岛迎来了奥运圣火;在这里,殷剑拿到了中国自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帆船金牌;在这里,国歌在奥帆赛场上第一次奏响。从此,燕儿岛褪去自然的记忆,成了享誉中外的人文景观。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在奥帆中心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印记。奥帆博物馆、防波大堤、停船码头、奥帆大剧场……每个地方都让游人流连忘返,或合影留念,或看海听风,或把酒赏月,或扬帆远航,奥帆中心成为青岛又一个标志性景点,成为外地游客来青岛旅游必到之处。 入夜,月圆,港湾白帆片片,如月宫撒下的朵朵银花,在海浪中摇曳,随着涛声呢喃。在特殊的中秋之夜,可扶长者临堤漫步,和他叙叙燕儿岛的前世今生;可与妻儿追逐海岸,看明月东升;若你没有过多的尚古之风,亦可携一二好友驾帆入海,来个凭虚御风,享受飘飘乎如羽化登仙的极境。 |
上一篇:琴屿双月 闹中取静意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