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 正文

鱼山秋月 月出东山沧海明

1
青岛新闻网 2010-09-21 11:20:01 青岛早报 现有新闻评论    新闻报料

    鱼山秋月 月出东山沧海明

    中秋吃月饼,最早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是东坡赋江上明月的绝唱。中秋时节,在青岛何处赏月最佳?若说登临极目,俯瞰山海,枫叶流丹,灯火阑珊,山接碧空常怀出尘之想,地近市廛而有云水之乐,小鱼山

是个绝佳的去处。

    在林立青岛的各座山头中,小鱼山以其“临海翘立,挺拔深秀”超逸而出。山巅那座18米高、三层八角的览潮阁,一下子让这座海拔60米高的小山陡增了气势,与旁边绿瓦覆盖的挑檐式“拥翠亭”俯仰呼应,已经构成一幅绝美的剪影,只要在高阁侧畔挂一轮中秋明月,整幅天然的图画就气韵勃发,再有三五亲朋对饮,一二璧人弹歌,“高阁临风涤俗虑,沧波极目望蓬瀛。”离仙境也就差相仿佛了。

    ●“鱼山秋月”入选“青岛十景”,妙就妙在赏月的诗意禅韵

    小鱼山的来历,要从1922年说起,当时这座小山默默无名,因为山东东阿境内有座佛教名山鱼山,“无名山”的绕山道路便定名为鱼山路,此山也就因路而得名“小鱼山”。1934年,湛山寺为广布佛法,曾在小鱼山顶建造一幢二层建筑——湛山精舍,供讲经和外地居士信徒客居之用。楼东侧曾有两座牌坊,前一座有叶恭绰所书“湛山精舍”,后一座有吴郁生所题“回头是岸”。当时每逢周日下午,由倓虚法师或其他高僧在此讲授佛经教义。1959年,湛山精舍被拆除。

    1984年,政府拨款兴建了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山头园林——小鱼山公园。公园因势谋景,以景造型,山巅建有一座18米高、三层八角的览潮阁,由我国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匾额。登阁远眺,岛城风光尽收眼底。览潮阁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绿瓦覆盖的挑檐式凉亭,东为“拥翠亭”,西为“碧波亭”,游人在此既可观赏海上的波光帆影,也可浏览远近葱郁的山峦风光。

    上世纪80年代, “鱼山秋月”入选“青岛十景”,妙就妙在赏月的诗意禅韵。小鱼山面积2.5公顷,海拔60米,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青岛海滨一线的碧海蓝天、红瓦绿树尽收眼底。那绿树间散落的红瓦,如盛开的点点梅花。秋天,枫叶红遍,月光挥洒,形成“鱼山秋月”的美景。人间万家灯火辉映,遥望海面波光粼粼。整个小鱼山突出“海”的主题,点缀“鱼”的特色,把自然美、建筑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凭海临风,当有“今夕何夕”之叹。

    ●星汉灿烂,小鱼山周边的名人雅士赋予山之魂魄

    小鱼山不仅有自然之美,更有人文濡染的痕迹,它是一座有文化品格的山,也可以说,是一座有魂魄的山。从小鱼山下沿福山支路往东走,不远就可以看到福山支路5号“天游园”,也就是康有为的故居。

    辛亥革命后,因变法失败而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回到祖国,1923年康有为来青岛后便买下此楼居住,他对此院十分满意,说“青岛此屋之佳,吾生所未有”,“此屋卑小而园甚大,望海碧波仅距百步”。祖籍广东的康有为爱吃甜食,曾为陶陶居月饼题写了金字招牌。可以想见,小鱼山一定是南海先生时时登临,凭栏远望的地方。中秋之夜,枫树丛中,谅必也留下了这位文化巨人的脚印。

    在康有为宅前有一条凹凸不平的方石块铺就的小径,沿这条石径步步登高便是福山路,福山路上有洪深和沈从文的故居。

    洪深故居是青岛名人居中最气派的一幢洋楼,雄峙于路口的高地上,能住上如此华贵的高门头,恐怕不仅仅因为洪深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剧作家,更因他乃洪述祖之子。洪述祖曾是袁世凯担任首任大总统时的国务院内务部秘书,后因牵涉宋教仁案而逃到德国人治下的青岛。洪深曾以在崂山的家产被日本人强占之事写下 《劫后桃花》电影剧本,成为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后轰动一时。

    与洪宅隔一个大门,就是当年在青岛大学(后更名为“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沈从文的故居。这个擅长以笔表达思想的文学才子显然是个腼腆的人,巴金老人在《怀念从文》中写道:“他第一次在大学讲课,课堂里坐满了学生,他走上讲台,那么多年轻人的眼睛望着他,他红着脸,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只好在黑板上写了‘请等五分钟’五个字。他就是这样开始讲课的。”

    沿着坡度很大的鱼山路向上走,还有冯沅君和陆侃如夫妇的故居,与此毗邻的则是童第周和束星北的故居。平地而起的二层小楼,墙壁上长满了爬山虎,将这小楼与外面隔开,只露几扇小窗与外界相通。院子不算小,角落里还有用矮篱笆围成的一块菜畦,很有情调。

    如果从鱼山路月下漫步,到大学路周边更是名人故居荟萃的地方,闻一多、老舍、华岗、杨振声、梁实秋、童第周、冯沅君……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学界泰斗曾在此执掌教鞭。

    ●中秋欢饮,难忘酒中八仙的风流雅事

    中秋宴饮,不能不谈到吃,青岛人多称过中秋为“过八月节”,在旧时的青岛城乡,亲手做月饼是家家户户过中秋的一大乐事。月饼做出来,月亮升起来,孩子们便唱起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圆月歌谣: “唱月来,唱月来,年年日子好过来!蒸月饼来,蒸月饼,明年还是好年景!”“唱月”之后,还要“比月”,姑娘媳妇们互相比较各家月饼的优劣。除此之外,人们还会进行赢及第饼、抡圆火球、赛陀螺、滚铁环等游艺活动。

    清代以来青岛一带过中秋节时,家宴上除了月饼外,还多有烧鸡和葡萄,鸡为“吉利”之意,葡萄则为既“多”又“圆满”。青岛盛产名贵的海参、扇贝、鲍鱼、海螺、大对虾、加吉鱼等,这就决定了青岛烹饪以海味原料为主的特点。传统的青岛宴席有一定的讲究,常见的有“四一六”, “四二八”规格。上菜的顺序要求先冷后热,先咸后甜,每席必有鱼,没有海参不算大席。

    上世纪20至30年代,位于劈柴院入口处的顺兴楼名声远播,这便是“酒中八仙”每周聚会的地方。

    国立青岛大学时期,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杨振声校长延聘专家学者到校任教。校内学者常聚饮者有:校长杨振声、教务长赵太侔、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外文系主任梁实秋、会计主任刘本钊、理学院院长黄际遇、秘书长陈季超和诗人方令豫。在一次饮宴上,闻一多趁着酒兴环顾座上共有八人,一时兴起,遂曰:“我们是酒中八仙!”,又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校史上便因此而留下了“酒中八仙”的美誉。

    “八仙”喝酒喜欢喝名曰“花雕”的黄酒,他们用大碗自行舀取,一次要喝掉30斤。菜肴满桌,由梁实秋作主不断变换摆设,有由4只冷盆换成24个小盆,也有由4拼盘换为一大盘。并设计将冰箱冷藏的大乌参细丝,浇上芝麻酱和大量蒜泥;每逢吃铁锅蛋时,就按赵太侔意见,外加美国干酪,切成碎末搅拌,结束前,人人都喝一大碗酸辣鱼汤,以助消化。梁实秋说,好像宋江在浔阳楼上提反诗时想要喝的就是这一味汤。

    酒中八仙饮酒之猛,胡适是深有体会。1931年1月,胡适过青岛小憩,“酒中八仙”设宴款待胡适,胡适不胜酒力,急忙戴上太太送给他的刻着“戒酒”二字的指环,当作挡箭牌。大家见此不仅哑然失笑。闻一多可不依不饶,笑呵呵地说:“不要忘记,山东本是出拳匪的地方!”

    酒中八仙俱已远去,名人胜迹引人流连,夜听海涛,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酒令呼喝;明月当头,犹照见这片海湾的万家灯火。轻轻念诵老舍先生的那段文字,总能更真切地感受这一片晴空,这一个月夜,这一份美好:“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雁字,真能使人暂时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

手机看新闻 |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评论
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用户注册
相关链接

上一篇:关山叠月 月行却与人相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