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水月 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圆时分,月上东山,海天之间,玉琼当悬,浮光潋滟,玉壶冰镜,竹林里莹光浮动,回首太清宫,参差的楼阁飘渺;纵目眺望,天上月与海中月交相辉映。水生光,月更明,恍若置身仙境。 …… 一年一度秋风劲,又到月圆人圆时。 传统的中秋佳节,自古便有临水赏月的习俗,天上一轮明月,水 ●所谓“云间仙籁”,其实也类似现代人的尚古之风 中秋赏月,古人讲究的是“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这种意境在喧闹的都市里很难体会,而“太清水月”所处的地理环境,恰好给这种意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崂山海岸线长且多曲折,山崖岬角之间构成了许多海湾,诸如仰口湾、青山湾、试金石湾、太清湾等,太清宫就位于太清湾北,由宝珠山的7座山峰三面环抱,老君峰居中,左为桃园峰、望海峰、东华峰;右为重阳峰、蟠桃峰、王母峰。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有效隔绝了外界的喧嚣,更重要的是避开了城区的灯火,保证了“宝镜升”能够从容实现。 世间海湾无数,为什么唯有太清水月能独占海湾赏月鳌头、受人追捧呢?这与太清宫不无关系。古人追求的所谓“云间仙籁”,其实也类似现代人的尚古之风,大概与历史悠远的建筑或物件为伴,多少能沾点仙气吧! 崂山所有的宫、观、庵中,数太清宫的历史最为悠久,规模也最大,在国内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是全真道教的“天下第二丛林”。 据史志记载,早在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在这里创建了一座三官庙。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奉诏扩建道宫,大兴土木,改老君庵为三清殿,新建三宫殿,重修三皇殿。此时太清宫已颇具规模,其后许多著名道士慕名前来潜修,如邱处机、刘处玄、王元休、张三丰等。 雅致的风景、悠久的传说、曾经云集的名士,中秋佳节在此地赏月,确实也有点“仙籁”的味道了。 ●这两则故事勾勒出来的刘墉,也算配得上“太清水月” 翻阅史籍,在清乾隆年间以前,少见关于太清水月的描述,民间传说也是凤毛麟角,远没有太清宫受先民青睐。“太清水月”首次在古籍和传说中亮相,和刘墉(即宰相刘罗锅的原型)有很大关系。 刘墉(1719—1804),山东诸诚人(有一种说法他祖籍崂山),官至东阁大学士,是清朝四大书法家之一。因耿直无私,刘墉遭到权臣排挤,后被乾隆削职为民。相传刘墉丢官后,来到崂山青山村小住,被这里的山光水色所吸引,并与青山村的道长结为挚友。在被道长留宿太清宫饮酒赏月时,刘墉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太清水月”四字,从此,赏月胜景以“太清水月”为名,逐渐为世人熟知。 如今,在太清湾入口的悬崖上刻有“太清水月”四字,字高70多厘米,为书家所推崇。凡到太清宫游览,导游均会娓娓道来这段历史,如数家珍。 说到刘墉,在青岛本地传说中还有一则与他有关的故事也很有趣。相传乾隆皇帝欲东游山海,问询刘墉有关风光时,刘墉怕皇帝出游搅扰地方百姓,便把摩天岭下的洪江河、棘洪滩,说成是白浪滔天、虎狼出没的凶险之地,打消了乾隆游览崂山的念头。所谓“摩天岭”,其实是一座高仅20米的岭埠而已。这则故事在城阳民间流传颇广,经过整理还在《城阳民间故事》上发表过。 斯人已去,但这两则故事勾勒出来的刘墉,远比清宫戏里的插科打诨、卖弄机巧,来的风雅真实些,也算配得上“太清水月”这般胜景。2004年,央视《国家地理》栏目推荐全国十大赏月胜地,“太清水月”排名第四,声名开始远播海内外。 ●此情此景,总会让人浮想联翩,唤起无穷的创作灵感 皓月当空,清风徐来,竹影婆娑,空谷幽怨…… 此情此景,总会让人浮想联翩,于我等俗客是云烟过眼、过眼云烟,除了惊羡或喟叹很难留下什么,但对雅士大家来说,却总能唤起无穷的创作灵感来,其中流传颇广的便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香玉》、《崂山道士》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山东淄博人。古代文人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对蒲松龄来说,迫于生计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授教,极少有时间外出游历,史载一生中他仅游览过崂山和泰山。据《蒲松龄年谱》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夏天,蒲松龄与高珩、唐梦赉、张绂等八人同游崂山,并曾在太清宫小住。 原在崂山太清宫旁建有蒲松龄写书亭,后坍塌,近年来在“关岳祠”旁恢复了蒲松龄写书亭,亭西侧的白壁墙,即蒲松龄笔下的“穿墙壁”。相传当年蒲松龄月夜独坐亭中凝思,忽见对面墙上有人一闪而过,像是穿墙而去,原来却是送茶道士的影子。蒲松龄由此受到启发,写下了《崂山道士》。 至于《香玉》一篇,至情至性的绛雪形象更为动人,据说原型便是太清宫里那株耐冬。耐冬本名山茶花,古书中也叫曼陀罗,此树虽已凋谢,但树前仍有石刻“绛雪”,并刻有“聊斋志异香玉篇中之花神”小字一行,供后人怀想。 蒲松龄这一次出游正值壮年,但泰山留给他的印象远不及崂山深刻,这大概是崂山自古以来就富于神秘色彩,而蒲松龄的天性又热衷神秘事物的缘故吧。 ●从太清湾向东,右边“明月共潮生”,左手“青山掩楼台” “太清水月”主要的观赏地点是太清宫的“步月廊”,但也有资深山友推荐太清宫东面的钓鱼台。沿海边小道东南行1公里处,群礁迭起,海潮汹涌,礁石中有一巨石伸入海中,三面临海,高出海滩约1米,面积约80平方米,名为“钓鱼台”。巨礁上平如削,坡向海水,背倚青山,是垂钓的好地方,更是赏月的绝佳去处。这里刻有署名宋绩臣、道号大谷子的诗一首,意蕴深远:“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 在太清湾赏月也是不错的选择。自晚清时,由海路自市区游览崂山就是从这里登岸,曾任教育总长的清末翰林傅增湘,在《游崂山记》中对此有过一段精采的记述:“是日,适值佳节,月上东峰,遂同步海岸赏月。初行竹林中,金影布地,晶光上浮,若玉烟之笼被,清奇独绝。嗣乃登坡放瞩,海波浪碧,天宇横青,上下空明,如置身玉壶冰镜中。” 中秋夜乘船出海颇具风情。从太清湾向东,游船徐徐行进,右边“明月共潮生”,左手“青山掩楼台”,就着月色,崂山近海风光一览无余。船游太清湾,八仙墩也值得一看。太清宫东去约7公里为崂山尽头,峰峦突兀,名为覆盂峰,俗称“崂山头”,八仙墩在崂山头西南侧悬崖下,十多方大石散布,上平如削,传说中八仙过海时曾在此休息,因而得名“八仙墩”。此处怒涛撞壁、声若惊雷,在崂山十二景中称“海峤仙墩”,明高弘图《劳山九游记》中,誉之“第一奇、第一丽”景观。 |